這個時代,最有威懾力的是什麼?當然就是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
當那導彈拖著火舌,拔地而起的時候,就意味著死亡,就意味著世界大戰,就意味著地球面臨毀滅。
這就是彈道導彈的威力。
而現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美蘇雙方都擁有把對方毀滅好幾次的能力,之所以部署這麼多,就是為了保險。
在敵人的第一波次的打擊下,自己剩餘的彈道導彈,依舊能夠將對方毀滅,這樣的話,那對方就得保持清醒了,想扔核彈玩嗎?來啊,共同毀滅啊!
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核威懾的理論,在威懾下保持平衡,雙方都能將對方毀滅,那雙方就誰都不敢首先動手了。
核威懾的關鍵,是那種機動平台,比如那些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攜帶著龐大的核彈頭,比如那些隨著鐵路,在廣闊的蘇維埃大地上到處遊走的導彈列車,比如那全輪驅動,可以隨時行進在野外的輪式機動發射車。
但是,核威懾的主體,依舊是固定發射井。發射井裡面的核彈,數量是最多的。
彈道導彈和火箭,幾乎是同樣的,火箭的發射,都是在地面,但是直接把彈道導彈部署在地面,那就會面臨風吹日曬等各種問題,所以,將地面挖個坑,把導彈貯存在地下,就是核彈的主要方式了。
如果只叫他發射井,其實是不科學的,在戰時,它是提供導彈的發射任務的,而在平時,導彈出廠之後,其實就已經放在這裡了,有多少枚導彈,就會有多少個發射井,因為根本就沒有二次裝填的機會。
同時,裝填進去,不代表會立刻發射,可以說,在它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不會發射,那麼,這個發射井,平時就是導彈的貯存之地,需要提供貯存、檢側、維護保養導彈的良好條件,為了增加生存能力,現在的導彈發射井必須要能承受原子彈爆炸後的核爆效應,當遭受對方的核襲擊之後,處於地下井內的導彈安然無恙。
比如,導彈發射井的發射蓋,就有幾百噸重,可以在對方的打擊下倖存下來,然後開始反擊。
而大量的發射井,部署在一片無人區,這就是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陣地了,在蘇維埃,這樣的陣地有很多,而薩哈林島上,就有一個。
相比那些機動的發射平台,固定的發射井,最大的好處,當然就是準備時間短。
加注燃料什麼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是,彈道導彈在發射前,必須要計算彈道,輸入發射程序,什麼時候上級點火,什麼時候再入大氣層,彈道軌跡必須要精確計算。
而這些計算,需要多個數據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發射陣地坐標和目標坐標了,只有確定兩個坐標,才能配合各種大氣條件,經緯度等等來計算彈道。
如果是機動發射,確定自己的位置就不容易,在沒有全球定位系統的時代里,得到自己的高精度的位置很難,很耗時。
固定發射井,自己的坐標就是確定的,測定好就行了,同時,它的打擊目標也是確定的,這是發射井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好的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彈道導彈,在進入發射井那一天起,彈道就計算好了,需要的時候,加上燃料就能飛。
這樣,固定發射井的反應速度就很快。
同時,這樣的陣地也是很重要的,庫頁島上的國土防空軍,主要任務就是守護這裡的彈道導彈發射陣地,也就是最近,才把主要任務變成了與對面的美國北海道的航空兵爭奪制空權,掩護己方的跨海登陸部隊。
而現在,一架美國人的飛機,居然向著己方的洲際彈道導彈陣地而去,這樣怎麼可以?
奧西波維奇和他的僚機,絲毫不顧燃料的消耗,奢侈地開啟加力,想要儘快趕到己方的彈道導彈陣地附近,爭取在對方飛到之前,將對方擊落!
蘇維埃的防空體系,是有嚴格劃分的,國土防空軍的飛行空域,和地面防空導彈部隊的防守區域都是隔開的,這樣,就避免了敵我識別的問題。
地面彈道導彈部隊的原則就是,只要進入我的射程的,全部殺無赦!
打自己人?讓你自己不長眼,飛到禁飛區來?
己方的彈道導彈陣地附近,就有一個薩姆-導彈的發射陣地,在它附近三
第二百零四章 彈道導彈發射井(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