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瓦德共和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是西塞姆利亞大陸唯一可以和埃雷波尼亞帝國爭霸的大國。
歷史上兩國曾多次大打出手,敵對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那個時候卡爾瓦德還不是現在的民主體制,而是和埃雷波尼亞同樣的封建君主制。統治卡爾瓦德的是和埃雷波尼亞的皇家亞諾爾家,利貝爾的王家奧塞蕾絲家一樣古老的《太古血脈》家族。
百年之前,一場席捲全國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這個君臨於卡爾瓦德之上的古老家族,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的政治體制。一家一姓,世襲罔替的封建統治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民主選舉為根本的共和體制。
雖然政體改變了,國家的名字也變成了卡爾瓦德共和國,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卻沒有任何緩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因為民主與封建的體制衝突,以及革·命期間埃雷波尼亞帝國的趁火打劫。
天下烏鴉一般黑,這種事情卡爾瓦德也沒少做,最過火的一次是在《獅子戰役》末期,卡爾瓦德趁著埃雷波尼亞百廢待興之際,派大軍兵分兩路大舉進攻,意圖將宿敵徹底打垮。多虧了尚未登基的德萊凱爾斯和《救國聖女》莉安娜一北一南力挽狂瀾,才使得帝國免遭滅國,可是帝國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百年前趁著卡爾瓦德內亂打劫,也暗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報復之意。
其實兩個國家之間早就是一筆爛賬,就算是歷史學界的權威也算不清到底哪邊占的便宜比較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勢均力敵時期,兩邊互別苗頭,互相妥協;一旦哪一邊陷入動亂,落入下風,另一邊就會撲上去狠狠咬下一塊肉。(總的來說,卡爾瓦德的國力比埃雷波尼亞弱一點,因此和利貝爾的關係也更近一點。)
如今,埃雷波尼亞發生內戰,正是卡爾瓦德趁火打劫的好機會。之所以沒有立刻動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卡爾瓦德自身的問題。卡爾瓦德位於埃雷波尼亞和利貝爾以東,從古至今一直和東方有著密切的交流,素有「東西文化的交叉點」的美譽。物資的流通,文化的融合,民族的交匯為卡爾瓦德帶來了繁榮,同時也造就了卡爾瓦德複雜的背景。背景越複雜,國內的「聲音」就越多,其中不乏某些不和諧的「雜音」——民族主義。
有民族的存在就會有民族主義發酵的土壤,二戰過去那麼多年,德國依舊存在著「日耳曼民族最高」的聲音,哪怕被政府打壓了那麼多年,始終不曾斷絕。卡爾瓦德也一樣,而且比德國要嚴重得多。
民族主義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排斥外來民族,在卡爾瓦德具體表現為排斥東方移民。其中的極端分子甚至主張使用武力打擊所有外來民族,嚴重影響到了卡爾瓦德社會的穩定。
近幾年,卡爾瓦德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問題越發嚴重,原住民和東方移民之間的對立日趨加劇,讓洛克·史密斯大總統很是頭疼。
在克洛斯貝爾宣布獨立,並凍結兩大宗主國的資產,毀滅兩國聯軍之後,民族問題徹底爆發,每一個城市都有原住民和東方移民之間的衝突。雖然沒有像帝國那樣演變成內戰,但牽扯之廣,問題之複雜,影響之深遠甚至猶有過之,這牽扯了政府大量的精力,無暇他顧。(民族主義和內戰不同,不能簡單粗暴的派兵鎮壓,一個搞不好卡爾瓦德會比埃雷波尼亞亂的還厲害。)
第二,克洛斯貝爾的獨立。要想從卡爾瓦德本土大舉進攻埃雷波尼亞,只有兩條路——從北方諾爾德高原進攻《堅達門》,從南方克洛斯貝爾進攻《加雷利亞要塞》。考慮到地形、補給線等問題,從克洛斯貝爾入侵是最佳線路。
但是,這條線路已經被「神機」堵上了。
在付出了一整支機甲師團的代價後,卡瓦爾德軍方終於意識到「神機」的恐怖,強攻的話可能要付出十支甚至更多的機甲師團的代價,才有可能擊破——只是可能。
換句話說,獨立的克洛斯貝爾成為了埃雷波尼亞天然的屏障,就算卡爾瓦德能突破這層屏障,也無力突破《加雷利亞要賽》,進攻埃雷波尼亞本土。
第三,時機問題。埃雷波尼亞的內戰才打了一個多月,冠絕西塞姆利亞的軍力雖然有所削減,但仍保留著六到七成的軍力,此時撕破臉皮代價太高。
這三個原因導致了卡爾瓦德一邊按兵
第四十二章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