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韃靼首領阿魯台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朱棣決定再次親征,是為成祖的第四次北伐。
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領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領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領右哨,英國公張輔、安平伯李安領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領右掖,寧陽侯陳懋領前鋒,共計兵馬十五萬,民夫數十萬。
八月,大軍駐紮宣府,朱棣命邊關各將無需前來拜見,並將宣化府、居庸關、黑峪、長安嶺等邊關全部封閉,以防韃靼人襲擾後方。
中軍大營內,朱棣一身金甲,高坐龍椅,在身後服侍的是大太監王貴和御馬監少監海壽,東廠掌班馬大有和錦衣衛北鎮撫使徐天樞持刀護衛兩側,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的勛貴分列左右。
朱棣開口道:「上次北征,雖有小勝,還是讓阿魯台這廝跑了,這次他又來犯邊,諸位有何擒敵的良策。」
英國公張輔道:「陛下大軍一動,阿魯台必然遠遁,或可遣驍將深入敵後,拖住韃靼主力,屆時陛下率大軍親至,可竟全功。」
朱棣微微點頭,道:「此乃破敵之良言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諸位手下可有賢才舉薦?」
寧陽侯陳懋出班拜道:「兵部員外郎韋子云在上次北征中屢立大功,又在宣府軍情司任職,熟悉敵情,臣推舉他為前鋒導路官。」
朱棣准奏,道:「撥三千營兩萬兵馬,著韋子云出西陽河探明敵情。」
又有武安侯鄭亨道:「微臣手下營官馬烈祺,熟悉邊事,可領左哨兵走黃河故道,以為策應。」
朱棣道:「著馬烈祺為左哨前鋒,領一萬營兵襲擾敵後,其餘五軍營官兵,待兩路前鋒查明敵情後,再行出擊。」
聖旨發到軍情司,韋子云接了令旨和將印,到三千營交割兵馬器械,率兩萬兵馬殺奔草原。
手下丁洪、陸衛水請命道:「大人,屬下願領軍情司本部兩千人馬先過西陽河,為前鋒軍紮下大營。」
韋子云不置可否,道:「請三千營主官石勇、孫戰、薛並前來議事。」
三人接了將令,慌忙前來拜道:「末將參見上官。」
韋子云道:「爾等既是本官麾下,須聽我號令行事,不得有違,否則軍法難饒。」
三人連聲答應,道:「末將不敢,如何不遵大人號令。」
韋子云道:「阿魯台縱橫草原,絕非易與之輩,軍情司熟悉路途,將兩千騎兵分為哨騎十隊,以丁洪、陸衛水為主官,查清大軍百里之內的所有敵情,不得有誤。」
兩人領命而去,沿西陽河以北,探查到黃河南岸。
韋子云又道:「石勇領五千騎兵為左翼,孫戰領五千騎兵為右翼,本官自領八千人為中軍,薛並領兩千人護送輜重,但有敵情,聽我令旗行事。」三人接了將令,各自收拾人馬不提。
行至第五日,過了西陽河莫約百里,當日辰牌時候,丁洪來報,道:「前方發現一處韃靼人的營地,三四千頂帳篷,莫約數萬兵馬,已留陸衛水盯著這夥人。」
左翼營官石勇小心翼翼問道:「大人,是咱們試探先打一場,還等陛下大軍到齊,並力攻打。」
韋子云攤開地圖,道:「諸位來看,此處韃靼人的紮營之地,往北三十里便是黃河,應該是為了取水方便,只要咱們趁其不備,攻破了營地,便是阿魯台想來接應,也來不及了。」
右翼營官孫戰問道:「拿咱們什麼時候開打?」
韋子云一拍桌子,道:「就是現在!」
卻說這路韃靼人的首領,喚作阿失貼木兒,是阿魯台派來略邊的前鋒,奈何大部人馬久等不到,派人前去打探,原來是瓦剌部趁韃靼後防空虛,竟然前來攻打,阿魯台已經回身反擊去了。
阿失貼木兒沒有阿魯台的命令,不知道該等在這裡還是率兵返回,正在兩難之際,便退往黃河邊整兵歇馬,未料竟被明軍哨騎發現。
忽聽帳外鳴鑼擂鼓,吶喊搖旗,阿失貼木兒慌忙出來查看,卻見左翼石勇、右翼孫戰,中軍韋子云分三路殺入,又在各處點火,韃靼兵雖多,只顧呼兒喚女,牽牛拉馬,四散而逃。
三撥人馬漸漸殺奔核心而來,阿失貼木兒收攏敗軍,往北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