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之問這樣的名人,楊桓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因為這個老傢伙的詩幾乎貫穿了九年義務教育每一個年級的課本,在語文書和歷史書中的出鏡率很高。
史載宋之問生於汾州,也就是當今山西汾陽一帶。宋之問自幼聰敏好學,專攻詩文,素有盛名,又兼相貌堂堂,十分的人才,高宗時期進士及第,年紀輕輕便入了仕途,可謂春風得意。
宋之問真正獲得高位,則是在武則天登基之後。傳聞宋之問因為文采斐然,善於做詩歌功頌德,武則天異常喜愛,將宋之問和聞名天下的大才子楊炯一同召入文學館,後又授予洛州參軍一職,是以宋之問又被同僚朋友稱呼為宋參軍。
武則天喜愛宋之問詩中華麗辭藻,深遠寓意,後又將宋之問召入崇文館做了一名學士,短短几年內,將宋之問由九品擢升至五品,加上當時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宋之問一直為世人稱羨不已。
關於宋之問的為人,眾說紛紜不一。有人說宋之問為人剛直不阿,一身傲骨正氣。有些人則傳說宋之問為了仕途攀爬,不惜討好示愛武則天,甚至折腰為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傾倒夜壺,只是因為宋之問有口臭的隱疾,未曾獲得武則天的寵幸。還有人說宋之問暗地裡是個無惡不作的偽君子,為了搶奪外甥所做一首好詩的冠名權,不惜將親外甥劉希夷殺死。各色真假難辨,難分虛實。
楊桓自打穿越到唐朝,只見過兩個名人,第一個是李白,尚且年幼,剩下一個便是眼前活生生的宋之問。沒想到宋之問不僅才名卓著,還身負高明的武技,只是不知為何棄官不做,隱在財神堂名下的一座書閣內,變成了一個喜怒無常的怪文士。
楊桓的祖父是一所大學裡的古文教授,楊桓小時候被送在祖父家過暑假,每當入夜十分,祖父便將楊桓抱在膝上,搖著蒲扇替楊桓扇涼,為楊桓講述古往今來的人物逸事。
楊桓聽祖父講過宋之問的生平,據說宋之問醉心權謀官位,為了升遷不擇手段,諂媚逢迎當時飛揚跋扈的武三思等人,打壓異己,心狠手辣,因其人品低下遭到世人唾棄,為諸多同僚所憤恨。<>
在一次宮廷政變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睿宗為帝,宋之問因為站錯了隊伍被流放到廣西欽州一帶,年邁孤苦,老無所依。李隆基登基之後,便將宋之問賜死,宋之問在遙遠的南疆淒涼死去。
這樣的一個人,即使算不得大奸大惡,卻也並非良善。楊桓卻不管宋之問是否真的做下許多惡事,或者只是成王敗寇的史書上故意抹黑,楊桓全可以不做理會,單是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文豪能和楊桓說上幾句話,哪怕剛剛還揍了楊桓一頓,也足夠楊桓激動的了。
楊桓此時多麼希望宋之問能給自己簽名留念,只是見宋之問沉浸在對武則天的思念中,久久不能自拔,不好擅自打擾,唯恐再被宋之問痛揍一頓,得不償失。好不容易等到宋之問的情緒穩定了一點,楊桓才敢試探問道:「在下聞聽得先生一直在洛陽學士閣內主事,不知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宋之問用寬大的衣袖拭去眼角的淚痕,覺得楊桓終於順眼了許多,氣呼呼道:「你道是我主動提出不想做官了嗎?還不是那個該死的竊國賊凌陽,硬說我命賤福薄,能做到洛州參軍已經是天大的福分,若是強行留在學士閣任職,早晚要惹出殺身之禍,於是……」
宋之問頹然一嘆:「不過凌將軍也算是個奇人,他當權時曾會晤家父,於子夜時分起了一卦,說我會在十八歲那年登科,二十五歲外放參軍,二十七歲回到學士閣,沒有一句話說得不准,由不得我不信。正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如今遠離朝堂,隱居在江南一隅,整日與書卷美酒為伴,說不定還能多活些年頭。」
楊桓聽得心中暗笑,已經將事情的大致經過猜了個七七八八。
應該是上一代穿越者凌陽將軍,早已熟知宋之問的生平官道沉浮,又愛惜宋之問的詩才,不忍宋之問搏殺於宦海,不僅落下惡名為後人唾罵,而且不得善終。<>於是假裝懂得占卜問卦之術,尋到宋之問的父親,預言說宋之問將會年幼登科,春風得意,二十五歲做了參軍,二十七歲重新被召入學士閣聽用。
153善惡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