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經過數日的痛苦折磨,劉備終於在歷盡艱辛之後,抵達了犍為,好在鎮守犍為的太守,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李恢,此人雖然是個文士,但卻頗有戰略眼光,將犍為治理的井井有條,對劉備也很是忠心,在歷史上,就是李恢對寄居在張魯麾下的馬超進行了遊說,讓馬超投效到了劉備麾下,從而使得劉備順利的接掌了益州的,可見李恢的才能,確實非同一般。
在劉備抵達犍為的第一時間內,李恢便迎接了出來,為劉備接風洗塵,並找來郡內最好的醫官,對劉備的傷情進行處理,並沒有因為劉備失去了龐大的勢力和一隻左耳,而對劉備有絲毫的輕視,依舊向往常一樣,將劉備當做堂堂正正的漢中王來尊敬。
同時,李恢還發出檄文,通知永昌郡太守霍峻和戕柯郡太守馬忠,召集起各自的部下,來到犍為勤王,繼續擁護劉備的統治。在接到李恢的檄文之後,霍峻和馬忠各自帶起精銳部下,向犍為郡聚集,數日之間便重新集結起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任憑劉備驅使。
劉備深藏在內心中的權力欲望,在李恢三人的輔佐下,重新迸發了出來,當即將李恢三人連升兩級,進行了破格的提拔,同時對三人治下的一些官員,如文官費詩、楊洪、周群,武將呂義、吳蘭等人,都做了相應的擢升。在劉備重整旗鼓的同時,從益州北部的各處戰場逃出來的文武官員們。也先後來到犍為重新投奔於劉備,其中有大將向寵、傅儉、傅彤父子。謀臣馬謖、廖立等人,隨著這些人的到來,更讓劉備心中的復仇火焰熊熊的燃燒了起來,一發而不可收拾。
在復仇火焰的灼燒之下,劉備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準備向南中地區的南蠻人借兵,效仿當初的袁紹,採用向外族人烏桓借兵的方式。來報復敖烈,實現自己重新奪回益州掌控權的美夢。劉備的這個想法剛一出台,就遭到了部下很多文武重臣的反對,畢竟,不管再怎麼說,蜀漢和北漢的糾紛,那屬於漢人的內部矛盾。只能在內部進行消化,一旦向南蠻人借兵,那就不是內部矛盾了,那將會把戰爭直接升級到民族矛盾,到時候,戰端一旦開啟。必將是不死不休的結局,誰都沒有退路了。
雖然部下重臣一再苦勸,但是劉備最後還是毅然決定,向南蠻人借兵,勢要擊敗敖烈。將漢軍趕出益州。見到劉備主意已定,文武官員們也不好再勸。只能順從了劉備的意思,推舉出費詩作為聯絡大使,前往南中與蠻王孟獲進行具體事宜的商談。
費詩精通南中的方言,且言談得體,是眼下最適合作為使者的人了,對此,劉備沒有任何意見,著令費詩即刻啟行,火速趕往南中。
南中地區,是一個統稱,因其在巴蜀之南而得名,囊括永昌的南部和建寧以及戕柯的一部分,這裡夷族人和漢族人混雜居住,後世宋朝的大理國,便是南中的一部分,可以說,南中地區地形繁雜,叢林綿延不絕,易守難攻,是個建立根據地的好地方,因此也滋生了夷族人自立的心理傾向,從數十年前開始,便不再服從漢朝的統治,推舉有有勇略,有膽識的人為首領,稱其為「蠻王」,對南中地區進行統一管理。
現任的蠻王,就是孟獲,孟獲飽讀漢人的書典,精通兵法韜略,而且武勇過人,在南中地區有著很高的威望,劉備在入主益州之初,便想徹底清除孟獲的勢力,可是卻被麾下的法正等人勸阻了下來,認為堵不如疏,趕盡殺絕不如感恩教化,應該對孟獲勢力進行循循善誘的勸道,最終使得南中徹底納入益州的版圖,後來劉備因事務繁忙,又在奢華的生活中逐漸迷失了自我,便將南中之事放了下來,現在看來,這倒成了一件好事,前提是,費詩能夠說動孟獲出兵支援劉備,而孟獲又能說服他手下的十個洞主,聚合整個夷族人的力量,出兵益州。
在費詩拿著劉備的名帖到達南中之後,面見了蠻王孟獲及其手下的諸位洞主,彼此之間進行了一番詳談,最終,費詩代表劉備答應孟獲等人,只要他們能夠幫助劉備驅走敖烈的漢軍,便准許南中地區正式自立,且蜀漢的軍隊永不犯境,世世代代和南中保持親密合作的友好關係,當南中遭遇自然災害的時候,蜀漢還將出於合作夥伴、友好鄰國的立場,無條件的給與南中物資上的幫助。
面對費詩開出來的優渥條件,孟獲連討價還價都省略掉,直接便答應了下來。孟獲可
第四百二十六章 勾結孟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