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誕生與失敗,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原創 2016-12-20 石頭姐迷影網>
* 本文有部分劇透。
&城》海報
在我看來,《長城》的成片效果不好,在一個如張藝謀一般成熟的導演手中出現這樣的作品——即,除了保證基本的劇作結構完整外,故事細節和人物完整幾乎無從談起,這種錯誤似乎更讓觀眾不能接受。
作品的主創團隊幾乎一水兒的好萊塢班底,掛名的五位編劇全部是美國人(其中馬克斯·布魯克斯還是《殭屍世界大戰的聯合編劇之一,似乎窺見《長城》中「饕餮群攻」的品味來源),所以故事看起來非常「美式大片」,且占絕對數量的中國人,所有角色都呈現扁平和臉譜化,似乎就沒那麼難以理解。
&者覺得此處有趣的是,在白種人占優勢的好萊塢電影中,少數人種、我們尤其覺得黃種人總是很扁平化;但換到了黃種人占數量優勢的本片,幾乎所有黃種人(包括所有主角和契丹人)仍然很扁平,不知道這是因為:故事主角仍然是白人?精神內核的西化?劇本情節設定的不本土?抑或後期剪掉太多人物旁枝故事所致?大概都有一些)。
但討論主創背景之於成片效果而言,就如同景甜飾演的女將軍林梅這一角色對故事完整性的傷害,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一點容後討論。
1.別有儀式感的「張式魔幻」
首先,我並不認為《長城》是「爛」片,這一個字不能以偏概全到不見本片的其他有水準之處。論故事創意,以長城抵禦異獸侵略,有國(雖然無家)、有英雄,立意已起;在這個框架下,只要填入合理的情節和人物,即使沒有創意,也不會是一部難看的電影,何況片中的視效水準在「國產片」的範疇內,是絕對的加分項。
&馗伏魔:雪妖魔靈》(2015)中魔界山臊一角,這是筆者去年看到最扯的大製作國產魔幻,創作者連最基礎的神、仙、人、妖、魔、鬼、怪這種生靈的區別都沒搞懂,且特效形象如各位所見,設計風格和中國審美沒有一星半點關係。
&城》中的怪物原型選擇了饕餮,這個做法在國產魔幻類型片摸索期,我覺得是很聰明的選擇。饕餮是中國神話中的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山海經·北山經》中描述其——「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我們在電影中見到的「饕餮」,樣貌及群體動因基本尊重這一描述:羊身、虎齒、人爪,眼睛在腋下位置,且是被攻擊的軟肋。這種有根可循的改編,比起外型不知從哪而來的嫁接甚至抄襲,更接近「中國魔幻」的定義。當然,這個合理性只是一個前提,選擇與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城》作品中的「饕餮」形象,儘管仍充滿了動畫感,但角色但形象和性格有來源可依。
其次是視覺效果,片中無論是饕餮的形象和動作設計,長城外的邊塞荒漠,戰爭場面中的武器、兵器、鎧甲等,都算得上精良。或許有人並不喜歡張藝謀把東西方不同的美學風格拼湊在一起,比如夜晚長城內外景的「城堡質地」,怪獸造型的卡通感(筆者真心認為西方電影人無法理解中式怪獸(其實怪和獸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是兩種生靈)的粗糲和通靈),這些明顯很西式。
以上兩張均為《長城》劇照,但卻並不屬於同一個美學風格範疇。
但與此同時,他努力把秦腔唱段融進去(也確實算得上動人),擊鼓、燃放孔明燈、霧中作戰,在這幾個片段里,能感覺導演在一眾西方主創中,力圖融入中式美學所做的嘗試。加上他一貫明艷的多色彩偏好,至少讓《長城》的標識很鮮明。
甚至,片中恢宏(但無用)的布兵走位,因為他的多種色塊(赤黃綠藍紫黑)的分布,都不是讓人生惡的,反而具備了一些儀式感(跟一般國產大片的形式感,有微妙且高階一點的區別)。
&城》劇照,這種色塊劃分畫面,其實並不令人生厭。
以上是筆者認為《長城》不足以稱之為「爛片」的嘗試。接下來,是其劇作最大的失敗——林將軍這條角色線在篇幅上的占比超重,且這一角色被負載了太多功能,拖垮了整個故事。
2.被壓縮的
34.棺山妖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