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莊敏瑞六十年的文學功底,自是一眼就懂十二字的意思。
很簡單,清晰明了。
初看著不覺得什麼,細細一琢磨,便覺得其中大有學問。
太好懂,太明了,不正是孩童能夠理解之言?
這時代的啟蒙書籍如《六甲》、《千字文》、《開蒙要訓》都過於深奧,莊敏瑞這類人都是如此過來的,自是不覺得,可現今與《三字經》的開頭一對比,卻有些差強人意了。
論及意境道理,《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並不會遜色《三字經》,但論及啟蒙的精簡易懂,《千字文》是遠遠不如的。
青溪縣消息閉塞,但莊敏瑞已從史務滋口中得知這位年輕的縣令不但手段超絕,化腐朽為神奇。還擁有驚世詩才,甚至比那名動京師上官儀尤要勝過一籌。
卻不想還能寫出這樣的句子,確實了不起。
就是不知道是即興而來,還是早有預案。
蒼老的眼眸中,透著一絲期待。
若真有後文,對於教化而言,是一大進步。
陳青兕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了十二字的意思,然後領著學生們念字。
教室里響起整齊劃一的朗誦聲:人之初,性本善……
陳青兕也就教了這十二個字,孩子的接受力有限,十二個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每個字的意思,寫法都細說一遍,一堂課也就結束了。
陳青兕講課不如莊敏瑞等人死板,他更加注重於互動,就跟後世學堂一樣,會時不時提個問題,講個笑話,帶動一下氣氛。
這點是莊敏瑞這類古板先生比不上的,也不為老人家所喜。
但莊敏瑞也不好多說什麼,畢竟陳青兕貴為縣令,願意屈尊來代課,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何況他也隱約察覺,孩子們似乎更喜歡陳青兕的教學方式,聽得尤為認真。
很快一個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
到了孩子們最期待的午飯時間,但與後世的不同,孩子們並沒有蜂擁而出,而是一起躬身高呼:「恭送先生!」
陳青兕也一板一眼的回禮拜別。
他走出學堂之後,孩子們才高聲歡呼。
陳青兕與莊敏瑞一併走在小操場上。
莊敏瑞有些急不可耐的問著《三字經》的事情。
陳青兕早整理了說辭道:「縣裡的孩童與世家、寒門子弟不同。世家、寒門子弟家中有學習環境氛圍,幼年便能識文斷字,擁有一定基礎。上了學堂《六甲》、《千字文》、《開蒙要訓》這類啟蒙書物,固然深奧,卻也能夠勉強接受。尋常人家的孩童,又哪有這份底蘊?在下記得當年在蕭氏族學第一堂課先生就讓學『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學生那是哭著回家的,甚至不敢再去了。」
莊敏瑞呵呵直笑,但想著縣學裡學生的學習進度,也知陳青兕說得不差。如他這樣的書香世家,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文字了,到了上學之年,便能寫不少簡單的文字。有了這份根基學起來自然快。縣裡的學生,有些孩童十來歲都沒有握過筆,讓他寫簡單的字都扭扭捏捏,何況是極其複雜的文字?
陳青兕道:「今日在青溪縣為官,開縣學,施教化,自不願讓學子哭著回去,就想著能不能編寫一本簡單的啟蒙書籍。」
於是,他輕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當他念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時候。
莊敏瑞完全呆住了,還能這麼寫?
《三字經》全文很長,陳青兕卻記得很全,在後世他就很注重教育,特別翻看過的。
當然,他的《三字經》就到「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往下了「「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不敢編下去了,他可不想腦袋分家。
第十九章 教化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