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見名士孔融,如此失態。
張遜心知事大,不敢耽擱。這便車駕入宮,托心腹小黃門,傳語董驃騎知曉。
少頃,董驃騎告假回府,直奔後院精舍。一碗醒酒湯入腹,孔融醉意全無。這便下榻相迎:「卑下,拜見將軍。」
「長史免禮。不知何事,如此急迫。」董重親手扶起。時至今日,董重亦非先前眼高於頂,不知天高地厚的五陵少年。
「乞入密室詳談。」孔融再拜。
「可也。」董重面色微變。忽生不祥之感。
主臣共入密室。孔融這才將心中隱匿,娓娓道來:「卑下等,昨日赴黨魁平樂會。席間,與黨魁同去更衣。黨魁或是酒醉,或知融亦是名士出身,遂以心腹密語相告……」
「衣帶詔。」董重倒吸一口涼氣。
「然也。據黨魁所言,此詔乃出竇太皇。聯絡朝中黨人及外鎮將軍、長吏,再清君側。」
「好一個『再清君側』。」董重心中驚怖,可想而知:「既是黨人與外鎮密謀,所指必是外戚。」董重身居高位,時常插手朝政,朝中百官頗有微詞。尤以黨人為烈。正因薊王臨朝,明以照奸。且寬以待人,仁政立國。黨人得寸進尺,對諸如何苗、董重,等權貴,據理力爭,毫不避讓。尤其開年之後,愈發不知進退。雙方積怨日久。故孔融只說是黨人牽頭,董重便心領神會。
「將軍明見。」孔融聲淚俱下:「卑下,實不料黨魁,竟置天下重名於不顧。暗行不軌。擅起刀兵,屠戮宮室!」
「唉……」董重一聲嘆息:「俗謂財帛紅面,利慾薰心。三宮鼎立,互相掣肘。如何可比大權獨攬,隻手遮天。黨魁雖有重名,然利字當頭,亦無可免俗。」
「卑下,無言以對。」孔融雖天下名士,然畢竟是驃騎幕府屬吏。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不得不告密。將黨魁陰謀,和盤托出。卻又礙於情面,羞愧難當,一時心亂如麻。
名士高風亮節,董重焉能不知。這便好言寬慰不提。
事不宜遲。董重稍後入宮,面見董太皇。
永樂宮,毀於大火。賣官積財,皆化成銅砣。悉數送入錢堡,由呂布等人鑿開,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今,皆存於貲庫,董太皇賬戶。
先前,董太皇認馬氏為義女,封滎陽君。
薊王投桃報李。命園中能工巧匠,仿東郭殖貨里輔漢大將軍府,用心督造永樂宮。看似修舊如舊。實則內外一新,斷不可同日而語。
永樂衛尉董承,甚至親赴東郭殖貨里,客居輔漢大將軍府,習練機關諸器,數月之久,只為守備永樂宮。
雖不敢說,固若金湯。然若如先前,單憑何府死士,斷難攻破。
待四處看過,董太皇滿意之情,溢於言表。
便是垂簾,亦暗襯鋼絲網。刀劍難傷。
薊王用心良苦。
「所為何事。」見董重十萬火急,董太皇自簾後言道。
「乞屏退左右。」董重低聲答曰。
董太皇心之事大,遂屏退一干人等:「且說來。」
「啟稟太皇……」董重遂將衣帶詔之事,道聽途說,娓娓道來。
「可否屬實。」董太皇語透寒意。
「乃臣府中長史,親耳聽聞。焉能有假。」董重指天為誓。
「好個黨魁,好個張儉。」董太皇話鋒一轉:「詔出竇太皇,可有憑證。」
董重心領神會:「衣帶詔,臣等皆未曾親見。」
「未必是竇太皇。」董太皇忽道。
「請太皇明示。」董重忙問。
「先前,薊王命人查閱蘭台書錄。因有人在襄楷《詣闕上疏》上,硃筆圈下『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三者並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之句。」董太皇竟已知曉。
「麟不當見而見。」董重驚道:「莫非,有人意指薊王,亦或是太后麟子。」
「薊王亦如此想。」董太皇言道:「故才傳命相干人等,入船宮盤問。稍後得知,乃何後翻閱蘭台藏書時,隨手圈下。看似無心之舉,卻令函園上下,如臨大敵。」
董重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