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無難事。
究其原因,處高位,擁大義。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人皆向好,民皆向善。薊王少復祖爵,布衣為王。言行舉止,愛恨情仇,無不符合時下,最純粹最樸素的漢風。
前有高祖,中有世祖,今有薊王。引領時代風貌。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故而世間所有的美好,皆奔薊國。時至今日。良臣、義士,才子、佳人,蜂擁而至,自報家門。如今更不費吹灰之力,兼督四州之地。大河以北,乃至冰原之地。皆歸王治。
幕府、封國相加,足有四百萬戶,千八百萬口。
「並縣可乎?」逢月中大朝會,薊王居高下問。
「臣,竊以為。拓土安邦,善莫大焉。」藪東守樂隱,持芴跽奏。
「臣,附議。」遼海守郭芝,持芴奏對。
「臣等,附議。」百官齊聲。
話說。此議,本就是左右國相,領百官上疏。薊王再問,自無意外。然,增封並土,非同小可。薊王需謹慎。
待群臣歸位(正坐)。薊王遂看向萬石席位。
「盧公以為如何。」出人意料,薊王先問盧少保。
盧少保,持芴奏對:「老臣以為,不無不可。」
「可有情由。」薊王又問。
「王上既問,老臣試答。」略作停頓,盧少保奏曰:「先帝崩後,連下二詔。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才有合肥侯、史侯、董侯,三朝更番(更替)。神器易主,內外騷動。今三分天下,亂世至矣。先並河北(四州之地),再統九州(計十三州)。三興炎漢,天命所授也。」
此言,若出儒宗,百官自不意外。不料,竟先出盧少保之口。饒是太傅黃忠,左右國相,乃至殿內肱股重臣,無不驚訝。
唯我薊王,感同身受。忽憶起少時,殺盡流寇。恩師著木屐,行二十里雪路,趕來相見。
劈頭便問:可留活口。
劉備答曰:死無對證。
一問一答,道盡師徒大義。
薊王輕輕頷首。又問儒宗:「鄭公,以為如何。」
「盧少保(一)言(道)盡。老臣無語。」鄭玄持芴奏對。薊王禮遇,凡國老,無需跽奏。坐論國政,即可。
薊王從諫如流:「上表並縣。」
「主公明見。」群臣下拜。
端坐側席,門下署六百石列。報館丞陳琳,感慨萬千。
果不出許子遠所料。
兗州甄城,距薊都更近,水路不過千一百里。經薊國渠入漳、溯河,快船一日來回。
薊王上報,翌日已送達尚書台。
尚書令桓典,不敢怠慢。遂攜表奏,親赴太師府。
不其侯伏完,車騎將軍呂布等,皆在。
王允看後,表情釋然。
不其侯伏完,忙問:「薊王何所求?」
王允遂將薊王上表,遍傳眾人。
伏完,草草看後,亦不由心頭驟松。遂又將表奏,傳與呂布。
王允笑問:『四州有郡縣幾何?』
尚書令桓典早有準備:「并州郡九,邑九十八;冀州九郡國,邑百;幽州郡十一,邑九十;涼州郡十二,邑九十八。」
「近四百邑,薊王百取一也。」王允一語中的。
不其侯伏完,欣然言道:「且薊王所取,涿郡之良鄉,廣陽之薊北,漁陽之潞縣,右北平之無終。並遼東屬國,皆為守護國境也。」
尚書令桓典亦道:「尤其遼東屬國,可續接安北並遼海二郡。如此,薊國境,方至周全。」
「遼東屬國,國情若何。」王允又問。
「遼東屬國,乃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所置,別領六城,治昌黎。三郡烏桓,便有一支出自此地。二虜(鮮卑、烏桓)相加,或有三萬戶,十八萬眾。」桓典答曰。
「六縣竟只有三萬戶。」呂布慨嘆:「便是中原下縣,亦遠不如。」
不其侯言道:「薊王乃為續接國境也。」
「撤屬國,立郡可乎
1.42 布衣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