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他都已經稱帝了,東海王一系的舊勢力大多歸屬了琅琊王一系,所以才給了個不那麼好的「獻」字。但在這條時間線上,裴該保著裴氏提前南渡,而且帶回來東海世子司馬毗的確切死訊,所以司馬睿就讓次子司馬裒直接繼承了東海王爵,考慮到繼續招攬其舊部的必要性,給了司馬越一個偏美的諡號——「武」。
裴該表態說:「本為舊主,又與該有姑舅之親,如何能不思之?」
錢鳳點點頭:「我家明公亦無時不思東海武王也,常雲若多予武王三年壽,必不致永嘉之難……今王太妃處,我家明公亦每常書信與之,貢賦不缺。」
裴該心說我知道啊,姑母給我的信里也多次提起過,琅琊王氏中,就只有王敦對她的態度最熱誠,不僅僅是敬其名位,敷衍似的奉承而已。哦,原來王敦派錢鳳你來,就是要說這事兒,倒是被我給料中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王敦第二次謀逆之時,錢鳳等人曾經問他:「事克之日,天子云何?」天子就是指的晉明帝司馬紹。王敦當即回答說:「尚未南郊,何得稱天子!便盡卿兵勢,保護東海王及裴妃而已。」似乎頗想廢掉明帝,而以東海王司馬沖繼承帝位。
這種想法是由三方面因素綜合起來而形成的。第一當然是不滿司馬紹繼位;第二是瞧不起琅琊王一系;第三則是王敦感念司馬越當年的信用之德。
司馬睿雖然是司馬懿的嫡派,比起司馬越來更有繼統的資格——司馬越是司馬懿弟司馬馗之後——但其才具平庸,在西晉末年的動亂中毫無作為,全靠著他們王氏的輔佐,才能趁時南渡,占據江左。在王敦看來,那就是我家的傀儡,這琅琊王一系的基業全都是我家幫忙打出來的,他有什麼資格以我等為臣?
司馬越則不同了,從「八王之亂」一開始,他就摻和了進去,是因為參與誅殺楊駿而受封的東海王位。可以說,此人經歷了「八王之亂」的全過程,並且笑到最後,才能雖未必為宗室之冠,名望實屬一流——尤其是名望超過他的全都陸陸續續不得好死了。
當時王衍把兄弟王澄安排在荊州,把從弟中名位最高的王敦安排在揚州,想要「狡兔三窟」。當然最終做決斷的還得是司馬越,潘滔就勸司馬越說:「今樹處仲於江外,使其肆豪強之心,是見賊也。」但是司馬越頂住朝中的諸般壓力,還是讓王敦擔任了揚州刺史。為此王敦是很感念司馬越的,覺得自己這份基業,實受司馬越所賜。
所以當他向琅琊王一系樹起反旗後,就自然會想要擁立東海王一係為帝——正好司馬沖本來就是司馬睿之子,歸宗繼承元帝之後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退回來說,在這個年月,王敦反形未彰,即便反心也還不重,主要是想擴充和穩固個人、家族的勢力,但他輕視琅琊,感念東海之心,早就已經形成了。與王導全力輔佐司馬睿不同,王敦是想讓江左諸王並峙,則其家族才便於從中牟利——晉愍帝還在長安,暫且提不到繼位稱帝之事,那就沒必要光樹個名義上的一號人物嘛。
所以他才想把小孩子司馬裒給扶起來,讓他拮抗自家老爹。這次派錢鳳過江,也是想就此事探問裴該的態度——裴該與東海王太妃有姑侄之親,天然是可以拉做盟友的。
裴該因為熟悉歷史發展的軌跡,所以主動把話題引到司馬越身上,就此與錢鳳一拍而合。兩人懇談了許久,句句話都不落在實處,但言外之意卻越來越深,最終錢鳳春風得意地告辭而歸,回彭澤去稟報王敦。
——————————
王敦正在衙署內等著錢鳳,一見他進來,就迫不及待地問:「世儀,卿此去江北,可有收穫麼?」
錢鳳不及喘息,便即回答道:「鳳至江北,與裴徐州相見,彼乃先問第五猗如何處置,再雲……」
王敦擺擺手,打斷了錢鳳的話,說具體過程就不必講啦,我信得過你錢世儀,你光把結論告訴我就成了。
錢鳳想了一想,便即樹起了三枚手指:「鳳之所得有三。其一,鳳行前與明公的猜測,恐怕有誤……」
臨行之前,就有人稟報說裴該這回是帶了大約五千軍過來的,軍容整肅,器械精良,看起來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他能夠一鼓而下宛城,便可為證。錢鳳就說了:「此必陶士
第三十八章、琅琊與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