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取代人類這一話題一直停留在哲學角度,沒人會真正認為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
儘管近年來各類人工智慧技術層出不窮,ChatGPT時不時推出號稱能夠完成人類博士任務的人工智慧,HBM人工智慧機器人在實驗室涉足越來越多的領域,人工智慧看上去可以做越來越多的事情。
在全球各地都掀起了或多或少因為對人工智慧可能影響到自身就業的抗議潮。
但人工智慧取代人類,這種定義在全方位的取締,哪怕對人工智慧最樂觀的人類也不會這麼認為,他們不會認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一幕的出現。
在大眾的認知中,哪怕科幻電影定義中的人工智慧,都不太可能在21世紀實現。
因此林甲對陳元光的問題感到有些奇怪,這未免有點過於激進了。
「從來沒有擔心過。」林甲的回答很果斷,「看到現實世界裡人工智慧的發展,我會懷疑自己在工作上逐漸不再被需要。
由管理模式減少個體決策,減少規則的模糊空間,我們逐漸把很多管理崗位的管理職能實際上給幹掉了。
人工智慧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存在,來輔助所有人開展工作,背後的本質我們可以認為是在幫助人類進行一個輕微程度的思考。
像過去閱讀論文需要大家自己一點一點閱讀-思考-提煉,可能整篇論文七萬字,實際上對我們有用的就那麼幾百個字,但需要自己一點點地完成閱讀。
而現在可以直接利用人工智慧來獲得你想要的信息。
當然過去論文裡也有摘要這玩意的存在,其實看個摘要,然後再根據摘要和目錄去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看,但這個效率和深度肯定不如通讀。
所以人工智慧是逐漸一點點的在滲透人類工作,就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新能源車領域在講滲透率,新能源車滲透油車的速度是多少,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一直到百分之七十。
只是和汽車銷售數量比起來,人工智慧替代人類思考的程度你很難用一個數字量化,同時人工智慧在全人類範圍內做一個統計就更困難了。
我們缺乏具體數據來反應人工智慧代替人類思考的滲透率到底是多少。
現在到底是處於5%還是30%,甚至更高?
缺乏數據作為維度來輔助判斷,哪怕只憑藉主觀感受,我也會覺得自己需要做的越來越少。
但再怎麼少,我也不認為在有生之年我需要做的工作能夠降為0.
當然如果你有什麼突破的,爆炸性的發明,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林甲笑著往向陳元光,眼神中透露著期待和惆悵後接著說道:
「有的時候想想,哪怕萬一,人工智慧真的能夠取代人類,那我們把視角拉長到更高的維度後,我想也是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對地球、對宇宙而言大概已經沒有價值了。
人類需要邁入漫長的尋求自身存在價值的歲月。」
陳元光聽完後很感慨,因為林甲從一個非技術人員的視角,給了一個他此前沒有思考過的角度。
從數據層面來論證人工智慧到底能夠取代人類多少思維活動。
在未來四百年的歲月里,尤其是在阿爾法逐漸接過全球權柄的過程中,肯定有人類科學家做過類似的研究,他在未來的時候卻從來沒有做過類似課題的研究。
這就是不同個體,在思考問題中的差異,如果換成是林甲能去未來,陳元光覺得肯定會給世界帶來和他去不一樣的變化。
「我聽你說完之後,我感覺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更像是一種在培養孩子的心態。
人工智慧就是孩子,當他開始說話、開始思考、開始做一些之前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後,我們會感到驚訝,驚訝於自己孩子長大的速度之快,怎麼突然他就能說話了,怎麼突然就能走路了。
但它什麼時候能和成年人一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