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張獻忠出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在陝西省定邊縣郝灘鄉劉渠村(古稱柳樹澗堡)。[1] 儘管出身貧寒,張獻忠自幼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小時候曾接受過一定的教育,這在當時的邊遠地區是較為罕見的。據傳,他不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還具有較強的個人魅力和領導能力。
青年時期的張獻忠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從軍經歷。起初,他在延安府擔任捕快,負責維護地方治安。然而,由於某種原因,張獻忠被革除了職務。失去穩定工作的張獻忠不得不另謀出路,於是他選擇加入延綏鎮的軍隊,成為了一名士兵。
在軍旅生涯中,張獻忠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次,他因為觸犯軍紀而面臨嚴厲的懲罰——死刑。在這關鍵時刻,他的命運出現了轉折。當時的主要將領陳洪範對張獻忠的外貌感到好奇,認為他相貌不凡,或許將來能有所作為。因此,陳洪範向總兵王威求情,希望可以饒他一命。最終,張獻忠被免於死刑,但受到了一百軍棍的嚴懲,並被除名。
二、反明起義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包括乾旱和蟲害,導致糧食歉收,民生困苦。在這種極端環境下,許多農民無法維持基本生存,被迫走向反抗的道路。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起義,迅速蔓延開來,形成了燎原之勢。最初,起義由府谷的王嘉胤和王自用領導,他們在黃龍山建立了根據地。隨後,各地響應者紛紛加入,包括宜川的王左掛、安塞的高迎祥、洛川的張存孟等人。其中,李自成也在米脂起義後加入了高迎祥的隊伍。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了十八寨農民組成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人的起義。他自號「八大王」,因其「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起初,張獻忠的隊伍隸屬於王嘉胤和王自用的聯盟之下,但由於張獻忠的智慧和勇氣,他的隊伍很快便自成一體,成為當時三十六營中最強大的一支力量。張獻忠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使得他的部隊不斷壯大,從最初的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
張獻忠帶領著這支日益壯大的隊伍,開始在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輾轉作戰。他的戰術靈活多變,擅長利用遠程奔襲、聲東擊西和裡應外合等手法,給明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與明軍的對抗中,張獻忠多次取得勝利,他的部隊也逐漸成為起義軍中的核心力量。他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而且在戰略規劃方面也有獨到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獻忠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反明勢力中最為關鍵的領導人之一。
三、中原混戰
崇禎六年(1633年)冬,農民軍大部渡過黃河南下,張獻忠所部成為以高迎祥為盟主的十三家之一。到了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率部入川,攻陷夔州(今重慶奉節),進而圍攻太平。此時,重慶女總兵秦良玉率領她的「白杆兵」趕到,秦良玉的威名讓張獻忠感到畏懼,他倉皇撤退,秦良玉率軍追擊並與兒子馬祥麟的部隊前後夾擊,迫使張獻忠退往湖廣地區。
崇禎八年(1635年),各路農民軍被官軍圍困於河南。為了衝出包圍圈,十三家農民軍首領在河南滎陽舉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出擊,以打破官軍的圍剿計劃。會後,張獻忠和李自成在闖王高迎祥的帶領下,向東挺進。張獻忠的部隊作為主力,作戰勇猛,連破固始和霍丘等州縣,直指明朝的中都鳳陽。
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張獻忠的部隊包圍了鳳陽城。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全殲了守衛鳳陽的兩萬官軍,擊斃守將朱國正等人,俘獲了鳳陽知府顏容暄,並當著百姓的面歷數他的罪行後處以死刑。張獻忠將勝利品和府庫里的糧食分給了當地的貧苦農民,還命令農民和四鄉百姓砍光皇陵的幾十萬株松柏,並拆除了周圍的建築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龍興寺(又名皇覺寺),接著掘了皇帝的祖墳,並將鳳陽的富戶殺得一乾二淨。
崇禎帝得知鳳陽失守的消息後,立即穿上喪服,跑到太廟放聲大哭,並下令朝廷官員素衣素食辦理公務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