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時期
姚啟聖,這位生於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豪俠之士,從小就展現出不凡的氣度與膽識。在順治初年,隨著清軍南下占領江南,姚啟聖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他前往通州尋求出路,卻不料遭受當地土豪的侮辱。面對這樣的欺凌,姚啟聖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毅然決然地投效清軍,憑藉自己的才智和膽略,很快就被委任為通州知州。上任後不久,他便將曾經侮辱他的那位土豪逮捕,並依法處以杖刑致死,以此來彰顯正義。完成這一壯舉後,姚啟聖卻選擇了辭官,離開通州繼續他的旅程。
有一次,姚啟聖在蕭山郊遊時,恰巧遇到兩名兵卒正在搶掠一名女子。面對如此暴行,姚啟聖並沒有袖手旁觀。他先是用溫和的語言穩住兵卒,然後趁機奪取其中一人的佩刀,迅速將二人制服並殺死,成功解救了女子,並安全地將她送回家中。這一義舉不僅展現了姚啟聖的英勇,也為他在民間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姚啟聖加入了漢軍鑲紅旗。幾年後的康熙二年(1663年),他在八旗鄉試中一舉奪魁,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上任之初,他就面臨前任知縣留下的巨額財政虧空問題。前任知縣因為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被關押入獄。面對這樣的局面,姚啟聖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用自己的財產為前任知縣償還了債務,此舉深得民心。
然而,好景不長,康熙八年(1669年),姚啟聖因為擅自開放海禁,觸犯了當時清廷的禁令,而遭到了彈劾。海禁政策旨在防止海上貿易引發的不穩定因素,但姚啟聖認為適度開放海禁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儘管他的出發點是為了百姓的利益,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一舉動被視為對朝廷權威的挑戰。因此,他最終被罷免了官職,結束了他在香山的任期。
二、剿靖南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發動叛亂,並迅速擴張勢力範圍,侵入浙江境內,攻占了溫州府府城以及台州、處州兩府的多個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清廷迅速採取行動,派遣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軍前往鎮壓。在這場戰役中,姚啟聖和他的兒子姚儀挺身而出,變賣家產募集了數百名壯士,加入康親王的部隊,共同對抗叛軍。
在最初的戰鬥中,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負責協助守備何清剿滅紫琅山一帶的土匪。這次行動成功地穩固了後方的安全,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由於表現出色,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親王將姚啟聖的功績上報給了康熙皇帝,姚啟聖因此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隨後,他又跟隨都統拉哈達參與了對松陽、宣平縣叛軍的平定工作。
隨著戰爭的進展,姚啟聖的軍事才能逐漸顯現出來。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人共同作戰,攻打石塘,成功焚毀了敵軍的木城,斬殺了大量叛軍,最終收復了雲和縣。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跟隨康親王的軍隊繼續追擊耿精忠,攻入仙霞關,逼近福建。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耿精忠最終選擇投降。姚啟聖因此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
此時,鄭成功之子鄭錦仍然控制著漳州、泉州和興化等地。清軍隨即向這些地區發起進攻。在此過程中,吳三桂麾下的將軍韓大任表現得非常英勇,被譽為「小淮陰侯」。他企圖從江西進入福建與鄭錦會合。然而,在姚啟聖的勸說下,韓大任選擇了投降,其部下三千人被編入清軍。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姚啟聖繼續參與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復了漳州和泉州兩地,迫使鄭錦撤退到廈門。一年後,即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總督郎廷佐向康熙皇帝報告了姚啟聖及其子姚儀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包括他們自己出資養軍、購買馬匹和裝備武器等事宜。對於他們的貢獻,康熙皇帝給予了高度讚揚,並晉升姚啟聖為福建總督。
三、收復台灣
康熙十六年(1677年),鄭錦侵犯了海澄、長泰、同安、惠安和平和等縣。面對這一局勢,姚啟聖上奏了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