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誥》曰:「往盡乃心。」
盡雲者,極其才也。又曰:「宅心知訓。」宅心雲者,定其性也。又曰:「康乃心。」康雲者,應其情也。
心者,函性、情、才而統言之也。才不易循乎道,必貞其性。性之不存,無有能極其才者也。
性隱而無從以貞,必綏其情。情之已盪,未有能定其性者也。情者安危之樞,情安之而性乃不遷。故天下之學道者,蔑不以安心為要也。
抑天下之言道者,蔑不以安心為教也,而本與末則大辨存焉。今將從其大本而求安乎?抑將從其已末而求安乎?夫苟從其已末而求安,則饑渴之害,愛憎之橫流,莫匪心也。導其欲,遂其私,亦泰然而蔑不安已。
然有得而乍快於意,良久而必惡於志,苟其牿亡之未盡者,自不以之為安。然而求安其心者,緣心有固康之則,如激水上而俄頃必下,其性然,故其情然,本所不親,非末所得而強。故即在異端,不能誣不安以為安。是以天下之言道者,無不以安心為事也。
然從其本而求之,本固不易見也。本者非末也,而非離末之即本也。已離於末,未至於本,非無其時也,非無其境也。離於末不可謂末,不可謂末,則或將謂之為本。乃離於已末也,離於已末,猶其末矣。猶其末,則固然未至於本也。未至於本,其得謂之本乎?
心者不安於末,離於末則離其不安者矣。其為時也,魚之初脫於鉤也;其為境也,系者之乍釋於圜土也。夫魚則有淵矣,系者則有家矣,固未能至也。然而脫於鉤而吻失其罥,釋於圜土而手足去其桎梏,則亦攸然而自適。故異端之求安其心者,至此而囂然其自大也。是以神光謁其師以安心,而以覓心不得者為安焉。
脫於鉤,未至於淵;乍釋於圜土,未反其家;兩不得焉。蕭散容與,徜徉而見心之康,良自wei矣。乃怙俄頃之輕安,而弗能奠其宅、盡其職也。
桃花無再見之期,石火無棲泊之地,停目已非,隨流已汎,危莫危於此焉,奚有於康哉!故曰「人心惟危」,非但已末之謂也,離末而未至於本之謂也。
乃若其本,則固有之,而彼未之知耳。本者何也?天下之大本也。心之為天下本者有三,三者貫於一,而體用之差等固不可泯也;誠也,幾也,神也。幾則有善惡矣,而非但免於惡之即善,則幾固不可遏而息也。神則不測矣,於此於彼而皆神,是人之天,非天之以命人而為其宅者也。故幾者受裁於誠,而神者依誠以凝於人者也。
從其幾而求康與?是未至於本而亟離其末也。其視情也如仇仇,而視才也為糠秕。乃忽一念焉反而自問,則必有大愧焉者,是以不安為安也。性隱而莫著,其端在情,而亟遏之,則才充而受詘者,無望其心之盡矣。
擬乎神而求康與?是本末兩捐而以無本者為本也。若有情焉,而莫得其情;以為才之大也,而數困於小;夫抑奚據以安哉?情泛寓而莫得其宅,才揮斥於無涯而實一之未盡也。故求心不得而絕之,求心不得而以不得者為得,胥曰吾以康吾心。君子視之,殆哉岌岌乎矣!
夫君子之以康乃心者,誠而已矣。誠而後洵為天下之大本也,故曰「志以道寧」。誠與道,異名而同實者也。修道以存誠,而誠固天人之道也。奚以明其然邪?
今夫道:古由之,今亦由之;己安之,人亦安之;厲古今人己而無異者,惟其實有之也。
施之一室而宜,推之一國而准,推之天下而無不得,概遠邇逆順而無不容者,惟其實有然也。
故有理於此,求之於心而不得,求之於所聞而得矣,求之於所習而得矣,求之於所篤信而博推者而愈得矣。心雖未得,而求以得者心也,情之摯也;所得者非所聞、所習而適得我心也,性之安宅也。
由是而用之不窮焉,盡其才矣。故《易》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而《誥》曰「敷求哲王」,學也;「遠惟耇成」,問也。古今之心,印於心而合符,而天下之相齟齬者,恬然已應之,康乃心矣。心斯宅矣,心斯盡矣,徜徉無定之情,有實以為之依,是亦魚之康於淵也已矣。
今有所感於此,求之心則不得人之心,求之人則不得己之心。以心得心,而人之情得矣。
人得其心,而己之心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