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
使秦之議爭論許久,朝中反對的聲浪也一直很大,可是司馬昱不過病了一些數日,便突然同意了,這便是反常。
所以冉操和郗超,也就此事,有一番計較。
回到都城,二人便立馬拜見司馬昱。
在郗超與冉操看來,不論如何,使秦還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一定要想辦法促成。
所以哪怕有些反常,他們也打算先得到司馬昱的同意,讓他頒下出使秦國的詔書再說。
司馬昱的府邸中,早已經聚集了滿堂卿士。
這其中,更多的是永嘉之亂以後跟隨晉室喬遷江左的士族人物,有一個成語就是形容這些人的,這個成語叫做『過江之鯽』。
宋劉克莊《竹溪生日二首》中有云:「試把過江人物數,溪翁之外更誰哉。」
這一句便是指東晉王朝在江南建立後,北方士族紛紛來到江南,當時有人說「過江名士多於鯽」。
逃離中原偏居江左的名士,都比河中的鯽魚還要多……
當然,拿這些當時鼎鼎有名的名士,來與河中的鯽魚比較,這有些損人,而『過江之鯽』本身也包含暗諷的意思。
這是冉操,第一次面對如此多的公卿大臣、高門名士!
因此,冉操被安排坐在了最末端,郗超倒是坐在了和王坦之相對的位置。
冉操卻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地坐在人群的末尾。
不知是否有意,眾人皆不看冉操一眼,似乎當他不存在一樣。
還有一層寓意,便是看不起他。
冉操對此,也沒有任何表示,也不與旁人交談。
須臾,司馬昱盛裝而來,坐於主位,面見眾卿,因而詢問:「劉尹之子何在?」
冉操正要起身回應,卻聽見有人哈哈大笑,說道:「劉尹之子,未有名焉?」
聞聲,眾人哄堂大笑,有的甚至捧腹倒在地上,似乎笑得要背過去了。
冉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
如此嘲笑,著實過分。
可是很快,冉操又恢復了淡然自若的面容,並且從容起身回應:「某在斯!」
眾人聞聲這才紛紛側目而視,朝冉操看了過來。
因為冉操的回應,著實巧妙,說白了就是非常的有內涵。
甚至,還讓司馬昱感到尷尬,連剛才發聲嘲笑『劉尹之子未有名』的那人,也連忙低下頭不敢再造次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某在斯』這三個字語出《論語》: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冕指魯國的樂師冕,是盲人,與孔子相見,於是每走到一處,孔子便告訴冕這個地方是階梯,這個地方是坐席,然後大家都坐下了,孔子又怕冕不知道他坐的方位,就說『某在斯』,後來冕走了,子張問道:「這是和盲人說話的方式嗎?」孔子說:「是這樣,這應該是幫助盲人的方式。」
冉操這是在引用孔子見樂師冕的典故,來諷刺這些嘲笑他的人,都是盲人,看不到他坐的地方,甚至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
本來眾人都在捧腹大笑,以此侮辱冉操,可冉操只說了三個字,就讓滿座名士,啞口無言。
就連會稽王司馬昱,聽到冉操的回應也愣在當場,不知該如何接話。
唯有王坦之起身坦然說道:「劉郎君,可知某亦在斯?」
剛剛大家都嘲笑冉操的時候,王坦之和郗超是沒有笑的。
所以王坦之心中坦蕩,表情坦然,也敢用冉操的話回擊他。
冉操聞言,以禮待之,王坦之大笑。
司馬昱的尷尬便也化解不少,他剛才詢問也是無心之舉,想不到卻有人以此做文章來嘲笑其人,也覺得慚愧,便說道:「劉卿,且上前來!」
改了稱呼,不在是劉尹之子,也沒有喊劉郎君,而是換了一個更加親切的稱呼。
冉操整理好衣衫,邁步從眾人中緩緩走向司馬昱,他因病患有腿疾,所以走路時步伐格外顯得小心輕盈,好似女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