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座備用的生命維持單元展開後,江新林檢查了一下已經完成了充氣的居住艙。
原本摺疊著收縮在一起的居住艙現在已經膨脹成了一個半圓柱形的『帳篷』。
這種『短期』居住的臨時基地,並不能像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或者是空間站一樣讓宇航員或科研人員在裡面不需要任何防護的活動。
它更像是地球上戶外行動的帳篷,提供臨時住所、防護作用、裝備儲存、阻擋風雨、保持溫度等等功能。
畢竟是在火星上,距離太陽更遙遠的距離與更稀疏的大氣層難以保存輻射與溫度。
相對比地球上來說,火星上的溫差要更大。
在他們選定的降落點科林托隕石坑位置處於火星赤道的極樂平原上,白天在太陽的照射下溫度能達到接20℃,聽起來似乎很不錯。
但到了夜晚,這裡的溫度能驟降到零下八十攝氏度,比地球上最冷的南北兩極還要冷上不少。
除了極大的晝夜溫差外,火星上惡劣的環境也是影響宇航員在上面活動和考察的重要因素。
就比如在每年六七月份夏季的時候,火上幾乎隨處可見的火星風暴。
儘管火星的大氣遠比地球大氣更加的稀薄,也沒有月球這種大型衛星。
但受溫差等因素的影響,火星大氣的活躍性並不低。
很多時候火星上的大氣都會進行全球性的劇烈運動,揚起大量塵埃,形成著名的火星風暴。
每一個火星年,都會在火星全球各地發生上百次區域性塵暴,這些沙塵暴會攜帶大量微小的塵埃與碎石,遮天蔽日的運動。
儘管在大部分的時候,這些沙塵暴主要集中在南北兩極的二氧化碳冰冠邊緣,以及亞熱帶高原地帶誕生。
但偶爾的時候,這些區域性的沙塵暴會拓展成全球性的。
比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時候,火星上出現了一次全球性的超級大塵暴。
這個被命名為「1971年大塵暴」的火星風暴先是9月中旬南半球中緯度地帶興起一片黃雲,然後在10月上旬擴展到整個火星。
當時除了南北兩極的冰冠區域明亮區外,其餘表面全都被沙塵暴覆蓋,再先進的望遠鏡在當時也看不清的火星的地表。
對於宇航員和載人登火行動來說,一旦遇上這樣的的超級塵暴,影響將是致命的。
.....
站在殖民艙面前,將生命維持單元部署好後,江新林連接上了頭頂的通訊衛星,繼而將信號轉移到了瀚海號航天飛機上。
「這裡是登火小隊,我是江新林。」
「我已經順利抵達『夢舟生命維持單元』,居住艙已經展開完成,目前工作一切順利,並未發現什麼問題或設備故障。」
儘可能言簡意賅地做完了工作匯報,江新林將這段簡訊記錄到了太空衣內部的存儲晶片中。
他們是先驅者,在火星上所有的行動,都將為後來者提供寶貴的火星探測數據。
不一會,他的耳麥中便傳來了瀚海號那邊的聲音。
「這裡是瀚海號,我是桂海潮,已收到通訊,記錄完成。」
停頓了一下,留守在航天飛機上的桂海潮繼續說道:「瀚海號將在兩小時後投放第一批物資,投放坐標已發送,請注意查收。」
「收到!」
.....
在江新林處理展開夢舟生命維持單元的時候,另一邊,熒惑二號登火艙,帶隊的劉楊正在登火艙的不遠處採集岩石土壤等樣本。
與此同時,另一名宇航員湯洪波正駕駛著另一輛火星車,攜帶著探測設備,沿著筆直的軌跡駛入了一片茫茫戈壁灘。
在火星車的後面,還拖拽著一口安裝有輪子的箱子。
那是一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