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衛軍的兵源並非來自原先的京營衛所兵,而是由戚繼光在河北民間招募。由于禁衛軍成立時間不長,所經歷的戰爭也還不算多,這些民間招募來的士兵一時半會兒顯然難以成長為將領,因此禁衛軍的將領來源就比較複雜了。
總的來說,禁衛軍的將領以及中層軍官來源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戚繼光的嫡系。這其中真正的「老將」只有吳惟忠一人,余者都是中層將校,在禁衛軍體系中,大多是位於連、排、棚這個級別的軍官,另外有幾名營級軍官。
這種安排是戚繼光在請示高務實之後才做出的,原因有兩點:一來禁衛軍屬於朝廷嫡系,甚至可以說是天子親軍(其作用有別於錦衣衛),而戚繼光並非勛貴一系,顯然不敢在這樣一支軍隊裡安排太多自己的親信將領,以免到時候彈章如雪,吃罪不起。
二來真正意義上的「戚家軍」主力已經被戚金帶走,去了遼東戍邊。軍隊既然走了,將領當然也得跟著走,除了一些早年已經積功升官去了全國各地的將領外,當時還在軍中的將領基本都跟著戚金走了。
至於吳惟忠,他是戚繼光身邊的得力幹將,也是戚家軍的「老人」,戚繼光總要留個知心人在身邊處理各種事務,否則他自己單槍匹馬帶這麼大一支軍隊,那不得累死?
禁衛軍的第二部分將領,來源於宣大三鎮以及薊州、昌平、保定等鎮。這其中,毫無疑問宣大三鎮屬於高務實的嫡系;薊鎮雖然不是戚繼光的嫡系,但屬於戚繼光的老部下;昌平、保定等鎮則是高務實的輻射範圍,大致可以看做高務實麾下的旁系將領,或者說泛實學派將領——他們投靠的文臣大佬屬於實學派。
至於第三部分,自然就是勛貴、功臣的子弟了。這是沒法子的事,禁衛軍的屬性擺在這裡,如果軍中一個勛貴子弟和功臣蔭子都沒有,別說朝廷文武百官不放心,連朱翊鈞恐怕都要在心裡打個突。
這部分將領都不是勛貴本人或其直系,通常是次子及餘子,比如朱應楨的弟弟朱應槐、張元功的弟弟張元德等人。此外則還有來自於全國各地功臣名將之後,這部分以將門恩蔭為主,比如高務實麾下著名的嫡系將門麻氏,就有麻承訓(不是麻承勛)、麻承宣、麻承詔三人被麻貴一腳踢到了禁衛軍。
其餘將門,尤其是高務實的嫡系將領們也有這樣的待遇,只要該將領本人獲賞恩蔭,高務實在方便的情況下都會幫忙「操作」一番,讓他們按照恩蔭的級別進入禁衛軍鍛煉。
在高務實看來,這是在現有體制下最好的解決辦法,不僅僅是雙贏,甚至是三贏:高務實本人、將門、朝廷,都是受益方。
而且,相較於這些將門始終留在本鎮世襲,高務實認為把他們海納百川一般收進禁衛軍會更好一些。一來避免將門在本鎮的勢力繼續滾雪球一般膨脹起來,一來也讓他們在禁衛軍體系內形成良性競爭。
武將嘛,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說你們鐵嶺李氏是天下第一將門,我大同麻氏就是不服。以前大家不好比劃比劃,現在可方便了——禁衛軍有季訓、有年比,大家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看誰帶的兵厲害!
什麼叫打破固化、良性競爭?這就是了。
戚繼光一直說高務實的這個辦法簡直是個天才設想,不過他還是提出過一個補充建議,那就是既然這樣辦了,那麼禁衛軍的司令就一定不能挑一個有明顯立場偏向的人。
戚繼光本人是出了名的帶兵嚴厲和處事公平,他能保證自己不偏心,但他很擔心高務實將來安排的禁衛軍司令繼任者偏心,是以有此一說。
但其實這事高務實也沒法一口答應,禁衛軍雖然是他所締造,但他又不是皇帝,哪裡能保證將來的歷任司令是誰?只能說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會舉薦相對更公正的繼任者。不過這事暫時倒也不著急,戚繼光的任期還沒結束,而且他還應該能連任一屆。
今天來的禁衛軍將領倒也不多,除了戚繼光本人之外,就只來了個麻承宣作為將門代表,勛貴之家倒沒派人來,大概是因為今晚勛貴們要拜會高務實的緣故。
雙方一見面,戚繼光就先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原來他來倒不是為了別的事,而是擔心禁衛軍現在的體系會不會出現變化。
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