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檢閱儀仗隊完畢以後,朱慈烺離開了昌德宮,這處曾經的離宮,現在的正宮別具朝鮮特色,占地四十公頃,亦是嚴格按照與大明宗藩關係的規制建立。不過眼下,還未等到昌德宮揮作用的時候。國宴,要到晚上才能開始呢。
還有大半日的時間當然不會是無聊空候。
「大皇帝陛下,我們的下一站,是關廟。」李亻宗也趕到了,他朝著朱慈烺躬身道。並不同於後世的國事訪問,更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對於而今的大明與朝鮮而言,從來就沒有平等。朝鮮可是中國的藩屬國呢。
「關廟……」朱慈烺道:「這是供奉關公的地方呀。也是……當年壬辰倭亂的友誼果實。」
朱慈烺來之前對壬辰倭亂並不了解,但既然要展開國事訪問,自然是過往史料一一翻閱,更有熟知詳情的官員專門匯報。
兩人隨口說著閒話,啟程朝著關廟金。
一路上,大家都說著壬辰倭亂的往事。
半個世紀之前,也就是萬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鮮,這是朝鮮歷史上極其有名的壬辰倭亂。
伴隨著侵朝戰爭的爆,偉大的抗日援朝也迅開始了。
應朝鮮國王之請,大明派軍支援,與日軍激戰屢屢。萬曆二十五年,明軍守漢城,日軍來犯,雙方對陣於漢城的東大門和南大門外。正當兩軍陷入苦戰之際,忽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襲向日軍。明軍見狀,士氣倍增,奮勇衝殺,終於擊敗日軍,取得勝利。
當時的將士們紛紛傳言,這是關公顯靈,庇佑中華。於是明軍的游擊將軍陳寅就在漢城為關公建廟,藉以感謝和紀念他的顯靈助陣。
「小王幾乎是聽著壬辰倭亂故事長大的。出生時,正是壬辰倭亂進行的時候。三歲開始記事時,戰爭即將結束,於是童年裡,幾乎都能聽到關於壬辰倭亂的故事。這個關廟呢,就是為了紀念那一場戰爭而修築的。當時,陳寅將軍因作戰負傷,在漢城的南大門外休養,於是就在居所後方的山麓設廟塑像。一開始,關廟頗為簡單,屋舍也頗為狹小。是上國天兵統帥,經略朝鮮軍務右僉都御史楊鎬大人下令擴建。為此,宣祖與上國天兵將領紛紛捐助經費,終於得以修築眼前這恢弘的關廟。」李亻宗一開始回憶,眾人也不由地紛紛感嘆了起來。
大明這邊,自然也有不少來過朝鮮的使者。
「記得上一次微臣出使朝鮮的時候,就久聞這關廟香火旺盛。百姓是知恩的。」
「敝國上下,未曾忘大明之恩情。家祖在微臣年少時,亦是曾經提起過。記得當時露粱海戰,家祖就在當場……」
……
朱慈烺一路上聽著大家說著往事,車隊也是迅離開東闕,朝著南面出很快就到了南大門崇禮門附近,到了這裡,就距離關廟不遠了。
一路閒話,朱慈烺抵達關廟,他此來朝鮮,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象徵中國與朝鮮偉大友誼的戰爭。
眾人隨同屋內,只見苗中關公:「面如重棗,蠶眉鳳目,須垂過腹。左右塑二人持大劍侍立,謂之關平周倉,儼然如生。」
「在東半球這片土地里,文明最昌盛的就中日朝三國了。外敵若想禍亂三國,便免不了扶日本,攻朝鮮,侵大明。朝鮮於我大明之重要性,就猶如唇齒相依,命運息息相關。朝鮮與中華之國,友誼已越數千年,更在壬辰倭亂得以用鮮血鑄就。這一段歷史,是中朝兩國友誼的見證。」
朱慈烺朗聲地說著,在場,李亻宗感慨萬千,胸中一片動容。一旁,數名畫手刷刷刷地落筆,一副簡筆素描畫迅成就。這是東華報的創新,每一回新聞都有插畫配圖,讓人耳目一新。
毫無疑問,朱慈烺這些話很快就會傳揚四方,成為外交戰線里的重要武器。
當然,對於在場眾人而言,更加讓人動容的還是朱慈烺的話語本身。
半個世紀前的戰爭雖已遠去,卻還遠遠算不上淡忘。許多老一輩人在那個時代里活下來,依舊見證著過去。
這是一段值得緬懷的歷史。
尤其是在這樣的官方場景里,尤為應景。在場眾人不管是真心實意還是阿諛奉承,都忍不住為之動容。
陳貞慧率先鼓掌,吳甡、高名衡等大明官員們紛紛鼓掌。明白了這是一個新的禮節以後,
第八十章:關廟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