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難受了,有我在,大明絕不會再出現那樣的情況。」張世康安慰祖大壽道。
若以軍事上的成就而言,祖大壽統兵幾十年,其實沒有什麼亮眼的戰績。
大凌河之戰,堅守三個多月,吃戰馬,吃死屍,吃老弱,直到吃無可吃,突圍不成,投了建虜,卻又立馬想辦法回歸大明。
皇太極被祖大壽用詐降涮了一把,自然惱羞成怒,他之後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就是想擒住祖大壽出了這口惡氣,可惜都無功而返。
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在此期間,皇太極多次從關寧錦防線外入關,劫掠京畿如入無人之境,但不論他入關多少次,都是搶完就走,完全沒有占領城池擴充疆域的念頭。
為什麼,就是因為關寧錦還牢牢的掌控在朝廷手裡。
只要關寧錦在,皇太極就不得不從更遠的蒙古地區運輸補給,而大清的國力無法支撐太長的補給線。
只要關寧錦在,大清即使攻下關內的城池,也不敢去守,關寧錦永遠是大清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大凌河之戰十一年後的錦州之戰,那一戰皇太極舉國之力包圍錦州,這一圍就是一年。
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去支援,結果很快被擊潰並投降。
後來,錦州城內再度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祖大壽彈盡糧絕、力戰而竭,無奈再次投降。
有人曾猜測祖大壽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破城後之所以還歸大明,是因為他的大部分親人仍在大明的手裡。
這其實於理不通,他也有大量家小在皇太極手裡,如果僅僅是惦記家小,賺開錦州城算了,何苦在苦守十年。
時局的艱難,崇禎帝的不信任,主帥的突然被殺,援軍的覆滅,族人的被擒,城內的彈盡糧絕,甚至敵人的大度,像一道道繩索將這樣一個將領捆縛,終於結成一張大網,使他動彈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殺和投降。
如果當時的他把寶劍橫在脖子上一抹,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恐怕就又不一樣了。
後人無法確切的知道祖大壽當時選擇投降的理由,是覺得為崇禎殉節不值,還是不想死,亦或是害怕皇太極加害他的族人、屠戮錦州城內的百姓。
不知道。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
他一直活到順治十三年才死去,上天給了他長達十五年效忠大清的時間,只需要他調轉槍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揮,榮華富貴就來了,就像洪承疇那樣。
可是他沒有做。
張世康無法評判祖大壽的氣節,但認為當時那樣的情況,祖大壽已經做的很好了,他沒有對不起朝廷給他發的那點俸祿。
對於殺死何可綱之事,張世康也能理解祖大壽心底的痛苦,他也曾統兵作戰,明白殺死自己的袍澤該是件多麼難過的事。
他敬佩何可綱的骨氣,但若是說讓他因此貶低祖大壽,卻又有點不經人苦卻勸人善的虛偽了。
祖大壽緩了好一會兒,才從痛苦中逐漸緩和,張世康也不急,繼續翻看著皇太極的信。
看了一會兒張世康突然眼眸一亮道:
「祖總兵,你有多久沒給皇太極回信了?」
祖大壽不知就裡,想了想道:
「回大帥,前年的時候回過一封,是問及卑職在那邊家小的情況。」
「哦,也就是說,皇太極已經兩年沒收到回信了。
你說,如果你現在給他回上一封,他會不會非常的興奮?」
張世康壞笑道。
皇太極心裡肯定是對祖大壽恨之入骨的,但是這個偽善的傢伙在這十年裡,投入了巨大的沉默成本。
以至於即使恨,他也不厭其煩的舔著祖大壽,表示出自己的善意和胸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