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大體相仿,但是工藝特徵和雕刻手法上,這兩尊宋塔觀音還是較唐代有所不同。燃武閣 m.ranwuge.com
那麼,這兩尊造像是否屬於受到唐代風格影響的造像,而不是說仿照唐代樣式去刻意製作的呢?
這兩尊十一面觀音,是否僅僅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風格?
這些不妨通過對五代時期出土的造像特徵分析來看看,如杭市雷峰塔地宮出土的一尊五代時期佛造像。
這尊造像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佛坐像,背光和台座。
佛坐像豐滿的面龐、雄健的身姿、輕薄的衣服風格體現了盛唐時代的遺風。
但是其結構複雜的台座,卻充分體現了唐末五代人們審美觀點的轉變和創新精神的出現。
大型的仰蓮座與唐代常見的束腰方台座、束腰圓形座及六角形台座有著巨大的不同。
而中部龍飾柱,則是具有了漢民族特色的神話象徵。
儘管在早期的石刻作品中,出現過「翔龍嘉蓮」的圖像系統,但是在銅造像上的應用還是從沒有過的。
這種樣式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了,漢民族的文化自覺精神與佛教文化相融合,從而產生了新的審美觀念。
同樣有一尊出土於江浙金華萬佛塔的水月觀音菩薩像,也說明了這種關店。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水月觀音銅像,它整體風格上,已基本脫離唐代的遺風。
僅僅是樣式上,遵從了唐代周昉妙創水月觀音的造型,而在衣紋的刻畫上更加寫實。
這一尊佛造像,整體造型上看,世俗性的審美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由此可見,崇尚自然,注重寫實,富有創新精神是這個時代的特點。
儘管只有幾十年的光陰,五代時期都能有著自己鮮明的時代藝術特徵。
那麼同樣出土於江浙地區的兩尊十一面觀音像,它們表現的藝術風格,卻與五代時期的造像相差甚遠。
它們更多的,是對於唐代相同粉本的模仿。
因此這兩尊造像,應是時人對於前朝風格的一種仿效,並不具宋代初年獨特的時代氣息。
通過對於此尊觀音像藝術風格的分析,結合宋代好古物喜收藏的社會風氣,可以初步判斷此尊造像應為宋仿北周。
但是要徹底確定這尊造像為宋代所造,還需更多的研究和比對。
也可以通過一些科技手段,如x光探查、材料分析等來輔助我們的判斷。
總之「仿古」風格造像的辨識,更多是通過其所具有的時代氣韻,和一些細微的刻畫,來分辨。
而當今還很難有準確、系統的鑑別方法。
縱觀我國上下數千年的文化藝術歷程,「仿古」始終伴隨著各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
可以說仿古是各歷史時期,對前賢藝術風格的追憶和尊崇,也是各時期藝術發展的基礎。
而真正具有「仿古」情懷的年代,並且是由上自下推動這種「情懷」的,應數宋和清兩代。
宋當以徽宗為主,而清則是乾隆時期。
宋代「仿古」造像,是一個很多人平時並沒有關注的領域。
無論在收藏界,還是學術界,都鮮有人問津。
一時之間,陳文哲也僅僅是想到這兩組造像,來試圖認識和了解,這種受到「仿古氣息」影響的造像的辨識方法和產生原因。
它不同於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仿古造像,它是在宋代尊古崇古的社會風氣影響下,所產生的一種市民自覺地藝術審美情趣。
也是同宋代造像的寫實性、平民化和世俗化風格造像同時存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歷史上許多時期都存在這復古、仿古的藝術傾向。
其實,應是在「尊古」理念之下,追攀前規制的反映,並且與當時的藝術風格並存。
在認識和辨識宋代「仿古」造像時,還是要注意後世的一些偽製作品,尤其是清代晚期和民國的造像。
但是由於受到了各個時代所特有的不同工藝、審美特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好古物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