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龍泉窯瓷器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讀爸爸 m.dubaba.cc
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
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製作粗糙。
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
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
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
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
那麼,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
又居於甌江—卜游,不僅具備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開始燒制瓷器。
他們吸取甌窯、婺州窯等周邊窯場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
但當時燒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
這一狀況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
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惑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澹青釉瓷器。
這種澹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澹澹的青色。
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
這一批瓷器與後來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係。
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是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c,口徑235c,足徑13c。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
洗心內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
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飾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
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
在南棒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現有類似器物。
在北宋時期,龍泉窯是施石灰釉,所以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
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澹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
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
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
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
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
圖桉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澹雅。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
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
碗、盤器底較厚,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