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我盜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傳國玉璽

第一百二十九章 傳國玉璽

後寶璽》弁言·朱家溍: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

    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

    玉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

    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

    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這就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眾人詫異。

    「是的」

    曹七七到:

    「據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國運長壽、永久、昌盛。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但是《應氏漢官》、《皇甫世紀》記載「漢傳國玉璽」字跡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所以,傳國玉璽真的缺了一個角?」


    「根據史書記載,是這樣子的」

    曹七七道:

    「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國璽易主劉盆子。」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中平六年,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

    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臥槽?這算不算毀壞文物?」

    「抓起來,讓他牢底坐穿」

    曹七七呵呵一笑:

    「你去抓,老曹家分分鐘能給你頭打歪」

    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水友們:

  



第一百二十九章 傳國玉璽  
撿火柴的木木推薦:  
隨機推薦:  開局在出租屋裡撿到一個億  荒古武神  欠費天尊  春生江上  絕世道君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我盜墓被直播了"
360搜"我盜墓被直播了"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