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楊慶遲疑著,躊躇著,緩緩問道,「你對東征……不樂觀?」
楊慶這話問得很艱難。在他眼裡,年紀輕輕的楊潛不會有這等非同尋常的想法,退一步說,即便楊潛有這樣的想法,但因為這一想法背離了主流,再加上身份地位過于敏感,楊潛也不會在自己面前、在這樣嚴肅的場合說出來。然而,楊潛終究是說出來了,那麼原因只有一個,肯定是源自楊恭仁的指使。以楊恭仁謹慎的性格,同樣不會說出這等授人以柄的話,所以,這一「不合時宜」的說法只能來自東都某位「大佬」,而這位「大佬」向自己傳遞這個訊息的用意不言自明,關鍵時刻雪中送炭,遠比將來大局已定的時候錦上添花要好。
楊潛目光堅定,語氣堅決,「不樂觀。」
楊慶的神色驟然凝重。不樂觀?這代表了什麼?是不是代表東征要麼無功而返,要麼延續到明年?
以皇帝和改革派發動東征的決心,以及通過這次東征必須實現的重大政治目標來說,他們是破釜沉舟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東征進程如果受阻,這場戰爭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甚至更久。
戰爭一旦延續下去,國內局勢的變數就大了,東都政局的發展就撲朔迷離了,而更重要的是,東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勢力有了更為充足的時間「推波助瀾」。到了那一刻,東都政局穩定與否,就成了決定東征勝負的關鍵因素,而皇帝和改革派們迫於形勢的需要,不得不做出妥協,以設立儲君來緩和內部激烈矛盾,以儲君坐鎮東都來維持國內局勢的穩定,以國內局勢的穩定來確保東征的勝利。
楊慶大約估猜到「不樂觀」背後所蘊藏的隱秘了,但是,他無法接受這一觀點,東征傾盡了國力,徵調了幾十萬衛府軍精銳,一百多萬民夫雜役,如此實力,還滅不了一個小小的蠻夷之國?
「緣由?」楊慶當即追問道。
「三月十四日,遠征軍強渡遼水,向高句麗發動攻擊。六天後,遠征軍推進了一百餘里,包圍了高句麗西北第一重鎮遼東城。然而,直到某離開東都為止,都沒有接到遠征軍攻陷遼東城的消息。」楊潛目露厲色,冷笑道,「兩個多月過去了,遠征軍竟然只向高句麗境內推進了一百餘里,幾十萬遠征將士圍著遼東城日夜攻擊,竟然拿不下來,這太可笑了。」
「遼東城距離高句麗中部重鎮烏骨城還有五百餘里,距離高句麗境內最大的天然險阻鴨綠水還有六百餘里,距離高句麗首府平壤城還有一千餘里。而六月即將來臨,遠東的雨季至少要持續一個月,也就是說,遠征軍若沒有在雨季來臨前攻占烏骨城,逼近鴨綠水,那麼只有等到七月雨季結束後,才能繼續展開攻擊,而那時遠征軍只剩下兩個月的攻擊時間了。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遠征軍要跋涉一千餘里,要攻陷數座重鎮,要突破數條大河,最後還要拿下平壤城,難度不是大,而是難於登天,除非上蒼眷顧,賜予奇蹟,否則……」
楊慶非常吃驚,「消息準確?」
楊潛神色沉重,用力點頭,「據某所知,依照預定之策,此刻遠征軍應該攻陷烏骨城,橫渡鴨綠水了。遠征軍唯有在雨季來臨前,搶渡鴨綠水,在其東岸建起牢固堡壘,在河面上架起浮橋,把更多軍隊和物資送往前線,才能確保雨季結束後,遠征軍依舊保持高昂士氣和強大戰鬥力,以最快速度殺到平壤,與渡海而去的水師聯合攻打平壤。但目前看來,這是絕無可能之事,依照目前遠征軍的攻擊速度,能在冬天來臨前逼近鴨綠水就非常不錯了,然後戰爭將不可避免地拖至明年。」
楊慶凝神思考,良久,他猶豫著問道,「有沒有可能出現奇蹟?比如高句麗內訌?比如遠征軍攻克遼東城後,高句麗人突然崩潰,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楊潛笑了起來,反問道,「開皇末年,先帝為何不惜一切代價攻打高句麗?聖主登基後,為何修長城、開運河、西征吐谷渾,傾盡國力討伐高句麗?」
楊慶沒有說話,心裡卻一清二楚。
原因很簡單,高句麗人的野心越來越大,不但要做遠東霸主,還要入侵中土拓展疆域。如果高句麗人吞併了遠東諸虜和半島小國,雄霸遠東,那麼中土就陷入了東有高句麗、北有東。突厥,西有西突厥的三面包圍,國防壓力倍增,中土唯有傾盡
第兩百一十章 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