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環顧了四周一眼後,才臉色冷峻的,對著朝堂上的這些官員開口高聲說道:「蕺山先生說的很好,要以仁義治國。筆神閣 www.bishenge。com我中國之所以和蠻夷不同,就是我中國知道什麼叫仁義。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讓人民吃飽飯就是最大的仁義。誰讓人民吃不飽飯,誰就應該滾蛋。有些地方官員享受著百姓的供奉,卻連自己治下的百姓有沒有飯吃都不清楚。這樣的官員,百姓養他何用?
若非蕺山先生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大明的百姓居然要靠賣妻賣子來繳納稅負。制定出讓人民繳納不起稅賦的制度,這就是內閣和戶部的責任。我大明這些不合時宜的制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六科的給事中、都察院的御史,林林總總加起來百多人,平日裡除了熱衷於黨爭之外,民生庶務一無所知。祖宗設置科道官是為了建言、監察、彈劾的,還是為了某些團體、個人爭權奪利的?
右副都御史李夔龍何在?」
從登基以來,朱由檢還是第一次在朝會上,對官員這麼不留情面的指責,而且指責的對象幾乎涉及到了朝中所有的官員。
黃立極等內閣成員及六部主官們雖然氣惱,但是今日的朱由檢所說的,完全是站在了劉宗周為他搭建的道德高地上。也許劉宗周的奏章沒有什麼可操作性,但是一位儒學大師講的大道理,肯定不是這些整天被俗務纏身的政務官員們,一時半會能反駁的。
而且朱由檢的批評沒有指向他們中的特定一人,因此這些朝中文官的領袖們,也不能自動跳出來,自己承認崇禎說的人就是自己。
其他官員也許可以沉默不作聲,但是身為內閣首輔的黃立極卻不行,他嘆了口氣,脫下帽子出列向崇禎拜倒後說道:「老臣無能,導致國事不靖,令陛下震怒,老臣願意致仕以讓賢能。」
剛剛聽著朱由檢借著劉宗周的奏章,對全體朝臣進行了批評,李夔龍並不認為皇帝指責的對象包括自己。作為一個已經投靠了崇禎的科道領袖,他自覺的把自己歸類到了皇帝一邊。聽著崇禎對朝臣的批評,李夔龍腦子飛快的思考著,陛下這麼做到底有什麼用意,而自己應該怎麼附和陛下。
李夔龍想的太多,所以當崇禎叫到了他的名字之後,他明顯楞了一下,沒有很快反應過來,這也導致了讓首輔黃立極先出列向崇禎請辭了。
落後了半步的李夔龍,馬上也出列跪倒說道:「臣李夔龍在此,請陛下諭示。」
看著一前一後跪在自己面前的首輔和右副都御史,朱由檢雖然理解黃立極不得不站出來承擔首輔的責任,但是也有些責怪他出來打斷了自己的氣勢。
不過朱由檢很快就反應了過來,他冷冷的說道:「首輔的事,我們朝會結束之後再說。今天的朝會只談論怎麼解決問題,不討論追究誰的責任。請首輔先退下吧。」
滿腹委屈的黃立極原本還想說些什麼,不過當他抬頭看到了朱由檢冰冷的眼神後,終於還是識趣的應允了一聲,退了回去。
但凡能做到大明首輔位置的官員,就算沒有治政的能力,情商上還是不缺乏的。
從萬曆到天啟,黃立極也算是侍奉了三朝天子,對於幾位皇帝的個性可謂瞭然於胸。
這些在深宮內長大的天子,一生都沒離開過京城百里之外。即便是以萬曆的隱忍和天啟的聰慧,但是限於他們對整個大明社會的有限認識,始終無法提出一個完整的治理國家的原則,最終還是要依靠文官出主意來治理這個國家。
而且不管是萬曆還是天啟,都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都知道大明的政治出現了問題,但卻始終在避免把整個大明的政治架構推到重來,而是試圖在原有的政治基礎上修修補補。
一個被人看穿了底線的皇帝,文官集團們還有什麼可怕的。大家都知道拼命想要保持大明穩定的是皇帝本人,那麼文官們就會利用皇帝的這種心理,來達成他們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位曾經不會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的信親王,一個不被文官們所重視的藩王,在他沒有登基之前,黃立極對他的了解也只限於這是一位好讀書的王爺,僅此而已。
然而登基之後的這些日子,特別是上次朝會上,朱由檢敢拿帝位作為賭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