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數量優勢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在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之後,印度空軍依然掌握著主動權。
對巴基斯坦空軍來說,就沒那麼厚的底氣了。
雖然擊落了更多的印度戰鬥機,但是巨大的損失,已經讓巴基斯坦空軍意識到,打消耗戰肯定不是印度空軍的對手。
要說奪回主動權,那還太早了。
當前,巴基斯坦空軍的主要任務,其實是扼制印度空軍的進攻勢頭,讓印度空軍變得畏首畏尾。
怎麼打?
當然是反擊。
不是說全面反擊,而是有限的反擊。
其實,當天傍晚,巴基斯坦軍隊已經發起了一次有聲有色的反擊,不過是在北面,拉合爾附近。
預料到印度空軍有可能在夜間發動進攻之後,巴基斯坦軍方做出協調,由陸軍擔負起了反擊任務。
傍晚,巴基斯坦陸軍的數十門遠程火箭炮開始發威。
為了提高反擊的力度,也是為了打擊印度的士氣,巴基斯坦陸軍用上了從華夏採購的精確制導火箭彈。
反擊的不是印度空軍,而是靠前部署的印度陸軍,準確說是前沿防空陣地,特別是防空雷達。
其實,在該方向上,印度空軍最為忌憚的就是巴基斯坦的遠程火箭炮。
為什麼?
這些火箭炮,理論射程都能達到400千米,至少都接近300千米,如果靠前部署,能夠覆蓋印度境內200多千米內的所有軍事目標,因此印度空軍的前沿基地,全都在這些火箭炮的打擊範圍之內。
更重要的是,這是火箭炮,不是彈道導彈。
一門火箭炮,一次就能打出12枚遠程火箭彈,而一個遠程火箭炮營,一次能夠打出數百枚火箭彈。
顯然,沒有任何一種手段能夠攔截這麼多的火箭彈。
更何況,火箭彈本來就很廉價,攔截火箭彈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為此,早在數年前,印度空軍就做出了調整,撤銷了幾乎所有靠近邊境的空軍基地,其中一些降級為臨時基地。
此外,印度空軍還早早的把主力戰鬥機轉移到了後方的空軍基地。
說白了,就是害怕遭到打擊。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印度空軍的戰鬥機在起飛之後,需要首先飛行300多千米才能到達邊境線附近。
如果是攻勢作戰,那就還要飛行幾百千米。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指揮體系上。
隨著空軍基地後撤,由印度空軍掌握的遠程防空系統跟著後撤,而部署在前沿的都是陸軍的野戰防空系統。
顯然,部署在後方幾百千米的遠程防空雷達,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那該怎麼辦?
印度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也就只能單獨採購一些防空雷達,部署在前沿陣地上,建立單獨的指揮與控制體系。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採購更多的預警機,用預警機取代地面雷達。
巴基斯坦空軍就是這麼做的,把預警機當成了防空的核心力量。
很可惜,就算印度有錢,也買不到好的預警機。
為什麼?
俄羅斯只有A-50,而且數量極少,也沒有生產線,因此不管印度出多少錢,俄羅斯都不可能把僅有的幾架A-50賣給印度。
美國呢?
有很多的預警機,但是大部分都是E-3系列,而最新開發的預警機,美軍自己都還沒有得到呢。
當然,還有價格方面的因素。
即便是老掉牙的E-3C,還是二手貨,美國開出的價格都在10億美元以上,遠遠超過了印度的承受能力。
以色列呢?
在把最後三套「費爾康」賣給印度之後,以色列就關閉了雷達的生產線,不再向外界提供相關的產品。
當然,歐洲有。
瑞典一直在開發預警機,也一直在推銷預警機,但是瑞典只完成了小型預警機的研製與開發工作,而且目前也只有能力把雷達整合到小型平台上,暫時無法向客戶提供像E-3這樣的大型預警機。
可以說,當今能夠提供大型預警機的,只有華夏。
第573章 雷霆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