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淮說道,「在下奉皇上之命,與李副千戶及孟家兄弟一起前往薊鎮查探戰況。我們先是在遵化城五里外,發現了黃台吉的數萬大軍。接著在陳家溝,又發現往遵化趕去的阿濟格大軍。在下便認為,阿濟格故意繞開三屯營,勢必是要與黃台吉合兵一處,圍攻遵化,於是想悄悄跟上去看看是否屬實。沒想到他們到了上水河,竟突然進入兩旁的林中隱藏了起來!這兩個韃子,就是在河西務抓到的。」
趙率教看看那個女真韃子,再看看秦書淮,眉頭越皺越緊。
他開始傾向於相信秦書淮說的是真的。他相信就算這個秦千戶有些來歷不明,那三個宮裡的大漢將軍總不可能同時投敵,來謊報軍情的。
現在一個極為矛盾的問題擺在了他的眼前。
如果說皇太極和阿濟格的大軍都先於自己趕到遵化,那這遵化城自己肯定是進不去了。如果進不了遵化城,便只能與韃子野戰,這無異於送死。一方面韃子軍野戰能力本就在關寧軍之上,另一方面為了快速行軍,自己這四千精銳全部輕裝簡行,別說重騎兵,就是重裝甲的步兵都沒有,就更沒法打了。
更何況這個秦千戶已經說了,阿濟格的大軍正在去往遵化城的路上埋伏自己。自己若是再按原定計劃前去,豈不是自投羅網?
事實擺在眼前,要救遵化難於登天。
但問題是軍令不可違,袁督師要自己救遵化,自己如果擅自改道,回頭要是遵化城破,朝廷怪罪下來,自己按律當斬。
兵部和朝中的那幫蠢蛋可不管自己有沒有什么正當理由,只要自己沒有按時到達,就一定不會放過自己!
有埋伏?野戰不是建奴對手?這些理由都會成為自己怯戰、脫逃的藉口,他們不將自己大卸八塊才怪!
秦書淮見趙率教一臉的舉棋不定,也是早有預料,便說道,「趙將軍,遵化城是萬萬去不得的。不過,遵化城還是要救的。」
他的話正中趙率教的心意,趙率教沉吟了下,問道,「依千戶之見,當如何救遵化?」
秦書淮淡淡一笑,說道,「趙將軍可聽過圍魏救趙?」
趙率教眼睛微微一睜,又道,「秦千戶有何高策?」
秦書淮不假思索地說道,「建奴初入中原,雖勢如破竹,卻並非自認天下無敵。賊首黃台吉向來老奸巨猾,他必然留好了退路,以確保一旦入塞後戰事不利,大軍有退出塞外的機會。而從目前建奴大軍所在的位置來看,趙將軍以為他們的退路會在哪裡?」
趙率教沉吟了一小會,雙目猛地一睜,射出兩道精光。
恍然大悟地說道,「建奴既然往遵化靠攏,那麼他們的後路,必然選在大安口、羅文峪兩處。這兩處是離遵化最近的長城關隘,若是他們戰事不利,要退兵出塞,肯定會選這兩處。」
秦書淮點頭道,「趙將軍明鑑。建奴賊夷兵力本就不多,他們不會沿途分兵,只會選擇重要關隘駐兵,而大安口和羅文峪作為他們退出關外的必經之地,必然有兵把守。不過從目前來看,黃台吉的中軍、阿濟格的左翼軍都在遵化附近,而岳托的右翼軍主力在二十八日已到了石門寨,說明大安口和羅文峪的韃子兵其實不多,主力應該是投降的漢軍。這部分漢軍戰力本就不高,而且相信底層軍士大都是被迫投降,抵抗應當不會太激烈。其中羅文峪離此地不過七八十里地,明日上午便可到達,到時我軍以四千人圍攻,當可破之!」
秦書淮所說都是史實。在羅文峪駐兵,留出退回關外的後路,這既符合用兵常識,也符合皇太極性格,所以他相信這點歷史應該不會和有太大變化。
趙率教依舊眉頭緊鎖,看得出他對這個方案還是沒底。
秦書淮繼續道,「若是攻下羅文峪,到時我們只需放走一小股建奴去通風報信,再假裝做出要繼續攻大安口的架勢,黃台吉很可能會認為我軍有斬斷其後路,圍殲其主力的意圖。黃台吉是個極為謹慎之人,在不明白我軍具體布置的情況下,極有可能被我們唬住,從而發兵回援大安口和羅文峪,保住通往塞外的退路。如此,遵化之圍自然可解!」
趙率教沉默了許久,又道,「秦千戶所言,不過是個中可能。若是建奴不回援,而選擇攻下遵化,繼續西進呢?」
事實上,秦書淮
第一百三十四章 反攻羅文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