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口誅筆伐中,包拯是態度最為堅定與激烈的,他深深地明白,王士廩戀權占位之舉,如果成功了,對帝國政局穩定的破壞與傷害。
於是,在過去的幾個月間,包拯做了許多工作,包括且不限於私下勸說、上表陳情以及堵皇帝的門,希望劉維箴能夠干預朝局,撥亂反正,朝廷回歸正軌。
包拯自然失敗了,皇帝的態度很曖昧,對王士廩尚沒有一個結論,但對包拯也沒有太多的好感。而經包拯的處處作對設阻,王士廩對他是深恨不已,也秘使黨羽,與其為難,甚至認為包拯也有心染指首相之職。
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的矛盾,也越發尖銳。但是,包拯雖掌管都察院,又是德高望重的老臣,與尚書令直接誒對抗,也是力有不足。
當王士廩調動政治資源,全力打壓包拯時,他的地位也是搖搖欲墜。包拯固然是清廉自律,忠於職守,從他個人身上,基本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但他的下屬、家人、同學,可就不一樣了。
在「王包之爭」日趨激烈之時,包拯卻突然撤火了,並很快死了,自然難免帶給旁人諸多猜測。即便,包拯真的只是突發急症,不治而亡。
把包拯之死與「相黨」扯上干係,自是為了引發士民百姓的同情,「迫害論」能夠得到廣泛傳播,背後顯然少不了一些權貴的推動,而其中隱含的政治目標、針對對象,不言而喻。
而包拯死後,針對對他蓋棺定論的問題,朝廷內部也爆發了一場大爭論,王士廩那一派自是要竭力打壓,這種作為,更加引起公憤。
於是,大量臣子上表,為包拯說話,力護其清名、高名。比如大學士歐陽修,哀惋之餘,親自著了一份祭文,盛讚其品性、操守與功績。
在群臣的爭取之下,包拯方得一個「文肅」的諡號,當然,這其中,也跟王士廩的鬆手有關,或許他聯想到了自己的身後之事.
但也從包拯開始,大漢帝國爆發了一場持續多年的黨爭,激烈程度,堪稱開國之最,就圍繞著王士廩戀戀不捨的尚書令之位。
第75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