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何故如此失態?無他,只因以劉備為帥,恰恰去了他一心頭大患。
關西軍在度索原大敗有兩個地方是董卓沒想到的。
一個就是他沒想到關西軍竟然敗得這麼幹脆,甚至一場像樣的決戰都沒打出,就在夜裡驚崩了。
另一個沒想到的,就是劉備竟然成了此戰的贏家。
原來當劉備成功接應了甘寧等益州軍系後,益州四將就緊緊圍繞在了劉備身邊,唯這位左將軍馬首是瞻。
各中原因不複雜,甘寧他們這些人是第一批拔營脫離戰場的,按照正常的軍律,他們幾個都是要被送到西市寸磔的。
也只是靠著劉備,依託於漢室宗親這棵大樹才能活下來。
而劉備呢?許是不忍國家重將就這樣屈辱死了,又或者是想建立一批自己的隊伍,總之就真的將四營益州兵給編入到了左將軍軍團下。
同時,以這四營為依託,劉備又吸納了不少關西潰兵,陸續構建起了一支萬人左右的軍團。
劉備帶著這個軍團就駐紮在河東玉璧,和李傕、郭汜、王昌等部互為犄角,構築一條新的防線。
原先董卓就很是忌憚劉備,此刻見劉備一朝風雨就膨脹起來,心下就頭疼。
要對付劉備當然很容易,直接讓前線的李傕、郭汜拿著詔書直接奪兵就行。
但劉備的背後是小皇帝劉協,董卓不想破壞他和小皇帝目前的狀態,這事就僵著了。
而現在剛好,既然宗正劉松提舉了劉備做平叛帥,那他就順水推舟將劉備從河東調回來,讓他做個空頭大帥。
所以,董卓才有此態。
而這邊董卓顧忌著劉協,那邊劉協豈不忌憚董卓?
所以當董卓拍板了後,劉協內心縱然有不願,但還是勉強笑著:
「宗正此言甚好,朕也覺得皇叔是不二人選。」
人說來也怪,當劉協沒說這句話前,內心是不願的,因為當劉備被調去益州,那他手裡好不容易攥緊的萬人隊伍就要被奪去,這對公家來說無疑是重大損失。
但當劉協說完這話後,他內心一琢磨,倒也真有點認同自己那話了。
為何?
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劉備的部隊在河東前線,本就直面泰山軍的壓力。別看現在好像部隊齊整,但可能一場大戰後,就又打得乾淨了。
反不如用兵益州,如果真的在益州打開局面,那公家的實力將迎來脫胎換骨的改變。
就這樣,在董卓和劉協先後的同意下,劉備作為平叛人選就這樣確定了。
而下面的三公也無話可說。畢竟劉備也是厚道人,相信是不會在益州濫殺的。
但事情到這裡並沒有完,董卓在提了劉備後,又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將趙岐提到的段煨調到河東,全撫河東諸軍。
然後又讓李傕帶兵回來加入到劉備的軍團序列中,作為副帥。
原來,董卓既然已經防備了劉備,又如何會放手讓他在益州呢?這就給劉備上個繩套,讓他翻不了。
劉協想了想,同意了。
而且既然都已經多了李傕了,那再多一個也無所謂,於是他將趙謙提議的來敏授為謁者,代天子監軍。
於是,以劉備、李傕、來敏為核心的平叛人選就這樣敲定了。
……
太武二年,臘月初三。
剛從前線回來的劉備,帶著張飛、陳到等人卷著寒霜,呼著熱氣馳入長安城。
對於被提舉為平叛主帥,劉備是相當意外的。
說實話,當謁者傳詔於他的時候,他正在玉璧前線視察。在看了玉璧的銅牆鐵壁後,劉備有信心在這裡大勝泰山軍。
劉備很清楚,既然在絕對實力上贏不了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