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沒有感覺到自己已經活出一個人樣來。
其實問其根本原因,是他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他看起來系一無所成,什麼都追求過了,但是什麼都看起來都曾經擁有了,可是他還是感覺到自己並不幸福,亦不幸運。
換一句話說,活得更好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一個人能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活得更好的理由,就會比別人幸福。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生活如同照鏡子,你對著他笑,它也會對著你笑。
很多成功人士對人生最終的一種總結,亦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便是「心態決定一切」。
人的煩惱多半來自於自私、貪婪、來自於妒忌、攀比,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無止境的一種苛求。
人成功與快樂幸福與否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心態」。
但一個人良好的心態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不斷修煉而得來的,關鍵還在於對自己,和對社會各種現象與本質的全面、客觀的理解。
在於對社會,對自然界,對各種物質產生的一種真切認識。
個人需要不斷的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檢驗自己的欲望是處於理性可控的狀態,是否被誘惑所迷,所樹目標是否切實可行,意志信念是否堅定,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經常對心態的調整,才能不被自己壞的情緒和環境影響所左右,才能使自己的心態處於良好狀態之中。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還有一句話叫,人之初,很無知。
一個人如何從無知到成為飽學之士,這就是一個發憤圖強,不斷進取的人生歷程。
這就是一種人生修煉,一種從無到擁有的過程。
凡事要從小事做起,干好本職工作「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是很多老一輩人教會我們的基本道理。
也是我們教育屬下員工,好好做自己本職工作,不要搞虛假浮誇的一種激進和不切實際做人的硬道理。
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素質、潛能、特長、缺陷、經驗等各種基本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對自己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心理學上把這種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稱為「自覺」,這通常包括察覺自己的情緒對言行的影響,了解並正確評估自己的資質、能力與局限,相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等幾個方面。
如果個人缺少自知之明,就算有些能力,也會不知天高地厚,具體表現就是自視甚高,總是對自己目前的職位不滿意,總是不滿現狀,認為自己應該幹大事,不屑於做「小事」。
一個人既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判斷過高,也不能輕易低估自己的潛能。
對自己判斷過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進,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在事業遭到挫折時心理落差較大,難以平靜對待客觀事實。
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的人,則會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躕不前,沒有承擔一種責任和肩負重擔的勇氣,也沒有主動請纓的積極性。
這種人畢竟還沒有一種成熟的歷練過程。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個人的潛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個人事業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幹大事必成於細」。
無論什麼重大的工程或宏偉的目標,都最終可以分解為一件件小的事情或小的目標,成為我們眼中的「小事」。
通過不斷的干好小事,既可以積累經驗,又是成大事必經的過程,還是取得幹大事機會的先決條件。
我們如今很多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大學生,雖然心懷偉大的目標,也給自己羅列了很多的成功明細項目列表。
但是在公司的工作當中,公司交辦的小事讓他去干,其實他都干不好,以為是公司在大材小用。
其實哪家公司在用人最初,敢將更大的事和責任就此給你呢?
畢竟是騾子是馬,你得一步步的展現自己的才能。
一件很稀疏尋常的小事你都做不好,還帶著工作情緒,老闆會以為你認為他公司小,他不過是小老闆,你事實就面臨被開除。
其實任何大集團都是老闆從給自己
第77章 體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