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
1、陰陽
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陰陽家
在中國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爽為主要代表。「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正是老子所說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隨著世界的複雜多變,當一切事物二分法的簡單思考方式,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像「八卦」是用來表示陰陽的移動與變化,代表著各種自然現象,可以用在推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充滿智慧的古人於是將這些現象的詮釋整理成「易」,至周朝流傳至今的參考典籍就是「易經」。「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並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歷數家」以及「五行家」?建立起了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學體系和哲學體系,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主導思想
&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4、陰陽道
公元六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後,又滲透了很多當地文化,於是便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推古皇朝的聖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從此陰陽家成為熱門「職業」,轉入全面興盛時期。
5、代表人物鄒衍
鄒衍,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三百二十四年,死於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活了七十餘歲。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齊宣王時,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先學儒術,改攻陰陽五行學說,然而終以儒術為其旨歸。「鄒衍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准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鹽鐵論.論鄒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