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前的談話,到了最後,到底是不歡而散。
說白了,王翱這次,不僅是謀算了兵部尚書一職,順帶著,連內閣首輔的位置,都一併算計了。
按照當今陛下的行事作風來看,內閣在朝堂上的職位,是低於六部的,最明顯的一個標誌,就是官品的差別。
內閣諸臣,皆加六部尚書之銜,看似和六部平齊,但是,尚書銜外,還有太子三師三少之銜。
朝廷慣例,像是三公,三孤之銜,並不輕授,發展到如今,太子三師和太子三少,也已成榮銜。
如今的朝堂之上,王文加少師,胡濙加少傅,于謙加少保,但是,這皆有緣由,王文是因他在遼東孤身出使,力轉戰局,爾後又在紫荊關一戰力壓任禮,奠定士氣,再加上他素受天子寵信,重重原因疊加,因而有此殊榮。
除他之外,胡濙和于謙二人,則是因為擁立之功,和他們一樣在天子登基過程當中出力的李賢,也同樣得了國公的榮賞。
換句話說,這幾個人的三孤之銜,幾乎是不可複製的,所以,不可當做常例來看。
但是,太子三師和太子三少卻不一樣,前次太子殿下出閣讀書,天子幾乎給朝中份量重的大臣,都加了榮銜,當時,許多人都議論紛紛,不知其意。
可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看出其中端倪,如今的六部七卿,包含已經有了三孤之銜的胡濙,王文在內,身上都還有一個太子三師的加銜。
吏部,兵部,都察院加太子太師,禮部,戶部加太子太傅,刑部加太子太保,基本上就是按著六部的排序來的,唯一例外的是工部陳循,加太子太師,不過,他的情況特殊,是第一個由內閣轉遷尚書的大臣,而且此前還掛著翰林學士的職銜,調任工部尚書後,加銜自然有所不同,倒是不妨礙什麼。
與之相對的,則是內閣諸臣,雖然仍有六部尚書之銜,但是,卻僅加太子三少之銜,首輔王翱,次輔俞士悅為太子少師,剩下的閣臣,皆是太子少傅或太子少保,就連如今真正主管東宮事務的俞士悅,和此前曾同樣立下大功,且在太子出閣一事中有所貢獻的朱鑒,也不例外。
由此可見,這絕非是偶然,而是天子有意為之。
原本內閣並無定製,但是,加了尚書銜之後,加上票擬權在手,隱隱有和六部爭鋒的趨勢,可這一點,明顯是天子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此之上,借著太子出閣的機會,重新對六部和內閣的關係做了調整,太子三少是正二品,六部尚書也是正二品,所以對於閣臣來說,這個加銜,並不能帶來官位品階上的提升。
可是,太子三師則不一樣,皆為從一品,身加此銜,依照慣例,便可依照一品朝職視之,除了俸祿不同之外,朝堂上的站位,乃至是袍服都有所區別。
從一品也是一品,有資格著文官中最高級別的緋色仙鶴袍,可正二品卻只能著次一級的緋色錦雞袍,這便是不同。
雖然說,如今只是初現端倪,但是想要驗證這個猜測的真假,其實也很容易。
因為接下來,王翱必會轉任兵部尚書,而內閣也會有新的閣臣入閣,只需要看看,天子在下旨的時候,會不會遵循這個規律加官,便可知分曉。
且自從內閣典制齊備以來,尚無尚書轉遷閣臣的先例,所以這次王翱如果能夠成功轉任兵部尚書,可算是升遷。
既是如此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新的內閣首輔,絕不可能在六部尚書當中選任,如此一來,要麼是閣臣升任,要麼,就只能是六部的侍郎,各地的巡撫,提督大臣當中產生。
王翱便是後者的一個例子,自遼東提督軍務大臣,直接升任首輔大臣,但是,他的情況還不一樣,是因為隨王文出使有功,所以才一同受賞,直升首輔。
其他的大臣,若想要越過閣臣這一步,直接任首輔,怕是不大可能,何況,如今剛剛廷推了幾個閣臣出來,雖然人選並未最終確定,但是,有資格入閣的大臣,基本上都被犁了一遍,這種時候,再簡拔大臣直升首輔,讓即將入閣的這些大臣怎麼想。
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從內閣當中來選,王翱走後,內閣便只剩兩個人,俞士悅情況特殊,短時間內,不可能升任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