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太后董悅和皇帝龍暄便派宦官出宮傳旨,宣中書令王淳、門下侍中薛浦、尚書左僕射柳乾和尚書右僕射楊濟四人進宮議事。
四人接到旨意,自然是不敢怠慢,當即就吩咐府里下人備好車馬前往太初宮面聖。
如今京城擁戴大將軍蕭恪登基為帝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今天上午更是出現了城中百姓舉著十幾萬人簽名字或按掌印的絹布跪在朱雀門外請命的事,可謂是震動了整個洛陽城。
他們四人身為三省長官,又是內閣五相之一,對此自然是不可能充耳不聞,渾然不知。
只不過他們四人一個個都是沉浮朝堂多年的老狐狸,在不清楚此舉到底是百姓們因為真心擁戴蕭恪而自發行事,還是出自蕭恪授意的情況下,便都很有默契不約而同選擇按兵不動,靜看時局變換,再做定奪。
可如今董太后和皇上龍暄宣他們四人進宮議事,他們自然也不好再裝聾作啞,只好先後驅車進宮,聽聽宮裡是怎麼樣的意思。
不過他們四人都留了個心眼,並沒有急著進宮,而是命車夫將馬車停在了朱雀門外,想等其他人到了之後再一起進宮面聖,路上也好交換一下意見,聽聽其他幾人的看法,好讓自己心中有個底。
只是他們在馬車上親眼見到不斷有百姓們從城中各處趕來跪在宮外請命,再看他們手中高高舉起的布滿名字和掌印的絹布,四個人內心還是不由感受到了一絲衝擊,紛紛感慨天意在齊,民心在蕭,看來大寧當真是氣數已盡,壽終正寢了。
隨著四人的馬車陸續趕到,各自默契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便一齊下了馬車,繞過跪在朱雀門外請命的百姓,從容進了太初宮。
門下侍中薛浦抬眼看著走在前面帶路的宦官,突然低聲問了一句:「王中書令,楊僕射,柳僕射,你們三位覺得皇上和太后今日突然召我們進宮,所為何事呀?」
三人自然知道薛浦是明知故問,畢竟今日出現了百姓跪在宮外呼籲大將軍蕭恪登基的事,而皇上和太后召見三省長官進宮議事唯獨少了蕭恪一人,意思自是不言而喻。
不過官場向來都是這樣子,什麼事都講究看破不說破,更何況眼前還又多了一個帶路的宦官。
薛浦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也只是為了起個話頭罷了。
中書令王淳回頭看了一眼朱雀門的方向,隨即有些意味深長道:「或許是與最近京城的一些流言蜚語有關吧。」
雖然他沒有明說,但大家一個個都是人老成精的老狐狸,自然是明白他口中的流言蜚語指的是什麼。
楊濟聞言臉上不由露出一抹難以捉摸的笑意,隨即意有所指道:「依你們看,這些流言蜚語是城中百姓口口相傳,還是有人有意而為之。」
他雖然沒有明說是何人,但另外三人同樣能聽得懂他的言外之意。
柳乾眼中閃過一絲異色,隨即呵呵一笑道:「民意洶洶,我看倒不像是作偽。」
短短几句話,大家彼此間便都大致清楚了其他人是怎麼想的,自己心中也就有了底,一個個都不再開口,只是跟在帶路的宦官後面,往御書房的方向走去。
前面帶路的小宦官一直低著頭走路,故意假裝沒有聽到四位相國剛才說了什麼。
身在深宮之中,他知道自己知道得越少活得越久。
不多時,宦官就帶著四人進到御書房,分別跟太后董悅和小皇帝龍暄見過禮。
太后董悅看了一眼身旁的兒子,見他神色依舊有些黯然,小嘴囁嚅許久,就是說不出一個字,心中不由一陣刺痛。
既然兒子開不了這個口,她這個做母后的也只能代勞了。
她看著眼前的四人,重重嘆了一口氣道:「我想四位相國在進宮之時,也看到了朱雀門外跪著的百姓,既然天下百姓都希望大將軍取大寧而代之,皇上也不想違背民意,便有意退位讓賢,將皇位禪讓給大將軍,不知四位以為如何?」
薛浦等四人沒想到董悅會如此直言不諱說出禪位之事,面上一時有些錯愕,隨後目光一齊看向龍暄。
畢竟太后董悅雖說是皇上的母后,但禪位之事茲事體大,她一個人說了可不算,還得皇上自己親自開這個口才
第579章 三省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