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曰:自白巾之亂以來,天下傾覆,神州分裂,幸祖宗有靈,才使江山社稷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意,俯察民心,龍氏氣數既盡,天命在乎蕭氏,朕不敢有違天道,故願效仿古之聖君,禪位於齊王,欽此!」
傳旨的老宦官念完詔書,便用忐忑不安的目光看著蕭恪,等待他領旨謝恩。
他入宮多年,出宮傳過的旨意無數,但這一次宣讀的卻是退位詔書,心中一時難免忐忑。
更何況在臨出宮時,太后還一再囑咐他,無論如何都要讓大將軍接下這份旨意,否則到時候唯他是問。
此時此刻,他自然很是害怕大將軍不肯領旨,讓他無法回宮跟皇上和太后娘娘交代。
可世事往往就是怕什麼來什麼,蕭恪此時跪伏在地,泣聲道:「陛下這是何意呀,臣身為陛下的臣子,一心只想助陛下匡扶社稷,重整河山,從未有過任何僭越之想。」
「懇請陛下收回禪位之念,否則臣唯有一死以證吾心!」
聽到大將軍要以死自證清白,宦官哪裡還敢再勸,只得無奈告辭,匆匆拿著聖旨回宮復命。
御書房內,小皇帝龍暄聽完宦官的回話,一時有些不知所措,仰起小腦袋用求助的目光看向母后董悅。
董悅也不明白蕭恪的用意,只得看向御書房內的四位相國,顫抖著聲音問道:「依四位相國之見,大將軍這是何意?」
四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皆從其他人眼中看到了一抹深意。
隨後還是薛浦站了出來,躬身對著董悅施了一禮,沉聲道:「太后,大將軍之所以不接受陛下的禪位,無非是不知天意如何,因而不妨讓司天台保章正出面,告知大將軍如今天命在蕭氏,勸他勿要違背天意。」
董悅聽完絲毫不加考慮,便喚來一名宦官,吩咐他去司天台傳旨,要保章正張昀去大將軍府勸說蕭恪順應天命,接受當今天子的禪位。
大將軍府正堂內,保章正手拿曆書,一本正經對蕭恪道:「大將軍,近日我等夜觀星象,發現帝星晦暗不明,預示著大寧氣數將盡。」
「與之相對的是,東方有一顆新星光華正耀,而大將軍的命格又恰好對應此星,足以說明天命在乎大將軍,還望大將軍順應天命,切勿有違天意。」
蕭恪沉吟許久,終究還是搖了搖頭道:「我乃是德薄之人,又怎敢妄稱天命,還請司天台再三斟酌,切勿會錯了天意。」
聽說連司天台的保章正張昀都鎩羽而歸,董悅越發琢磨不透蕭恪的用意,連忙再問策於四位相國。
王淳聞言當即淡淡一笑:「既然大將軍對天命有疑,就由百官聯名上表勸進吧。」
隨著宮中的宦官都被派出去傳旨,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很快齊聚宣政殿。
次日,一份由中書令王淳、門下侍中薛浦、尚書左僕射柳乾、尚書右僕射楊濟等共計三百六十名朝中大小官員聯名的勸進表被送去了大將軍府,呼籲大將軍順應天意人心,接受天子的禪位,登基為帝。
蕭恪看過勸進表後,長嘆了一口氣,道:「即使大寧氣數已盡,但江山社稷唯有德者可居之,我蕭恪終非有德之人,還請百官另外推薦賢良,莫要誤了天下蒼生。」
隨後,蕭恪回到書房,揮筆寫下一份奏摺,自言自從皇上派人到自己府上宣讀禪位詔書後,自己每日都深感惶恐,為表自己對皇上對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自己願意辭去大將軍一職,回封國就藩。
眼看不僅百官聯名的勸進表被退了回來,蕭恪還上書要辭官就藩,太后董悅徹底沒了辦法,只得又問計於四位相國,詢問他們究竟要如何才能讓大將軍接受自己兒子的禪位。
尚書左僕射柳乾沉吟片刻,隨即緩緩開口道:「既然如此,就讓皇上捧著傳國玉璽,親自去一趟大將軍府,當面向大將軍闡明自己的心志吧。」
「臣等也會跟在皇上的御輦後面,一齊勸說大將軍順應天命,接受皇上的禪位。」
董悅無奈,只得吩咐宮人備好御輦,讓兒子龍暄帶著傳國玉璽前往大將軍府。
臨行前,董悅緊緊抱著自己的兒子,流著淚在他耳旁低聲道:「暄兒,母后知道你心裡難受,但這是最後一次了,只要你將皇
第581章 三辭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