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玄幻小說 > 神槍泣血 > 第八百七十六章 朝聞道

第八百七十六章 朝聞道

此博矣。』」此與《論語》「朝聞道」章可對讀,可相互發明,「聞道」則「博」,《慎子》以「聞」為「知」,明矣。

    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中,屢有《慎子》佚文、「慎子」之言出現,可知《慎子》此語早到先秦,也是很有可能的。

    《新序·雜事》:「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於以開後嗣,覺來世,猶愈沒世不寤者也。」「不寤者」就是不「聞道」者。「寤」,可訓為「悟」、「覺」,[4]可知《新序》解《論語》此章是以「聞」為「悟」。

    《漢書·夏侯勝傳》:「勝、霸既久系,霸欲從勝受經,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講論不怠。」黃霸獄中仍抓緊時間「明經」,根據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以「聞道」為「知道」。

    《晉書·皇甫謐傳》:「耽翫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滛。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皇甫謐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為自己「耽翫典籍,忘寢與食」辯護,也是視「聞」為「知」。

    《魏書·劉昞傳》:「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註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劉昞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解釋自己苦學的原因,其解「聞道」與黃霸、皇甫謐同。

    上述五例都是以《論語》此章的「聞道」為「知道」、明道,也就是領會道。

    先秦典籍不涉及《論語》此章者,如此解「聞道」者也多有之。

    《孟子·滕文公上》:「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未聞道」即「未明道」。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聞道」即明道,故老聃稱「得道」。

    又《大宗師》:「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聞道」即悟道、領會道。故下雲「道可得學邪」。

    《呂氏春秋·離俗覽·為欲》:「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

    後來的《淮南子?齊俗》說近同:「夫縱慾而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則危,以治國則亂,以入軍則破。是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

    「聞道」,才能「去非性」,才能「反性」,顯然是明道、領會道之意。


    《管子·形勢》:「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

    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地之配也。」《形勢解》:「聞道而以治一鄉,親其父子,順其兄弟,正其習俗,使民樂其上,安其土,為一鄉主幹者,鄉之人也。

    故曰:『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聞道而以治一鄉,親其父子,順其兄弟,正其習俗,使民樂其上,安其土,為一鄉主幹者,鄉之人也。故曰:『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

    此「聞道」與「用」道相對,「用」是行,「聞」顯然就是知。

    今天的《論語》註譯本,基本上也都是這樣解釋的。

    如楊伯峻《譯註》:「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孫欽善《註譯》:「聞,知。孔子所說的道,或指治道,或指學說,這裡指後者。」「孔子說:『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是可以的。」

    潘重規《今注》:「由早晨到晚上,時間極為短暫,早晨得知真理,當晚可以死去。人若能悟得真理,就能在生命中發出無限的光輝,這樣才不枉生,才不枉死,旦夕之暫,勝過萬年,所以說,早晨得知真理,就是當晚死去,都可以了。」

    但這種通行的解釋是值得討論的。

    首先,它與孔子的思想性格存在矛盾。如果孔子以求「知」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可以說「早晨得知真理,就是當晚死去都可以」。這樣,孔子和純粹的理論研究者就沒有區別了。

    但是,孔子的人生最高追求是「德」而非「智」,「尊德性」與「道問學」比較,「尊德性」是第一位的,「道問學」是第二位的。

    孔子雖然說:「不知禮,無以立也。」但他更明白「知禮」並不等於「得仁」、「獲仁」。因此他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為什麼?因為「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

    好之者,雖篤,而未能有之。至於樂之,則為己之所有。」「知之」是「在彼」,「好之」仍是「未能有之」,還是外在的。

    只有「樂之」,才是「為己之所有」。在孔子看來,修已不能只停留在「知」的階段,要想把「在彼」的客觀真理,化為「為己之所有」的主體之仁,就必須依賴於「行」。

    因此,相對於「知」,孔子更重視「行」。他人生的目標不是「知



  
勻音早西推薦:  牧仙志  
隨機推薦:  帶着農場混異界  劫天運  近身特衛  生生不滅  神級插班生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神槍泣血"
360搜"神槍泣血"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