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97年事業如日中天的股評家趙笑雲做了一個決定:離開老東家華夏證券自己創業。筆硯閣 m.biyange.net
這個日後被稱為第一莊托的人沒有意識到,此舉將意外改變兩個門徒的人生。而他們又會在日後,分別成為轟動金融圈與娛樂圈的人物。
從華夏離職前,趙笑雲向公司推舉跟自己兩年的下屬王亞偉來接替自己的職位;同年他創辦東方趨勢投資顧問公司,親自從財政部科研所招收一個名叫李霏的學生。
十年後王亞偉憑藉押注國企重組,斬獲226的淨值增長率,高居當年國內各類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足足高出35個百分點,一戰成名,從此在股票江湖上無人不知。
而李霏則在悄無聲息間走上另一條道路:拉著家人一起創辦藝人經紀公司時代峰峻。
09年李霏推出偶像練習生企劃tf家族,選中年僅12歲的王俊凱進入tf家族。那個曾經穿著格子襯衫、縱論股市天下的李霏,搖身一變,成為偶像男團tfboys的經紀人以及幕後老闆。
被大起大落的a股鍛造出來的老鐮刀,從此開始對偶像產業的降維打擊。
tfboys走紅的頭幾年,擔心三小隻的粉絲們,常常會從全國各地寄牛奶,並成立各種生活服務小分隊。經濟條件充裕的粉絲,還會替偶像花費幾十萬定製高端衣物[2]。隨著他們相繼成年,操心的粉絲們又開始郵寄剃鬚刀。
在國內女性經歷喪偶式育兒,且很多利益需要通過兒子才能實現的父權社會,養成系的低齡男偶像-女性粉絲的互動機制可謂直擊社會痛點。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偶像生日時粉絲間為何引發軍備競賽?
追星族顯然不可能如外界攻訐那般低智,這種集體潛意識,本質是偶像上癮的產物。背後的關鍵是偶像工業對參與度的大幅開放。
挑選未成年偶像練習生,給未來留足成長空間;再藉助社交媒體的高頻互動,將偶像成就歸功於粉絲,讓粉絲儘可能參與到偶像成長中。
這種套路讓追星和炒股有了幾分相似:一買就想漲停板」的粉絲,可以從偶像的感謝與日常互動中找到即時的反饋。
價值投資的粉絲,見證著自己捧起的偶像實現一個又一個成就,成長為一隻大牛股時,感動之餘難免會進一步自我綁定,就像每次茅台片仔癀創新高都會帶動但斌林園產品的銷售一樣。
不過行走江湖久了,也難免會遇到跌停。
但在網絡的一些角落,部分粉絲依舊難掩失望之情:這本應是一個漲停。
如果說「養成」的思路還是比較「長線投資」,那「選秀」就明顯更「追漲殺跌」了。「選秀系」偶像團體藉助綜藝節目,將參與度與成就感集中化並數據化。
偶像能否從眾多競爭者中成團出道,全憑人氣投票票數決定,而票又間接和金錢掛鉤。
粉絲成為了偶像職業命運的決定者,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這一模式下粉絲的愛與回報,藉由節目排名這一數據變得可視化,追星也變成氪金網遊:花錢買票買得越多,傾慕的偶像越有可能以高名次出道。
900萬簡訊投票成功送李宇春出道是國內選秀的初聲;而在18年選秀綜藝《創造101》的開播,將改良後的玩法帶到公眾面前,徹底點燃秀粉的狂熱。
但通過綜藝節目人造大牛股,也意味著粉絲閾值的拔高,以及有限的增值空間,直接導致了一些成團即巔峰的案例。
但對投資方而言,單個選秀偶像團體的沉浮並不重要:既然生命周期短、滲透率低,那就拼命提高客單價和復購率。
偶像團體對參與度的開放,大大豐富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和想像空間。在此之前,兜售專輯、周邊以及演唱會門票,幾乎是偶像僅有的toc變現方式,真要賺錢,還得tob:接代言、賣廣告。
但近些年的選秀綜藝節目,卻可以輕易吸引年輕人投入動輒上億的資金。
秀粉們正在幕後進行一場不設上限的金錢火拼:撐腰值前11的偶像學員才能成團出道,而每購買一箱冠名商蒙牛的聯名牛奶,即可獲得額外的撐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