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陳珪自出家門,便一路直奔裕泰商行,意欲尋胡志遠商談以賑災錢款低價採買賑災物資之事。只是路走了一半兒,陳珪又是心下一動,卻是想到了這般行事的莽撞不妥之處。旋即吩咐四名轎夫轉向回府,將方才同三姐兒商議的賑災條陳重新整理謄抄一遍,這才往袖中一塞,匆匆再至東宮。
及至見了太子,陳珪奉上奏疏條陳,如此這般細細回明。
太子隨聖人協理國事,也見過不少文采斐然、辭藻精妙、言語犀利、動人肺腑的奏疏密折。然而像陳珪這般文筆樸素、數據詳實、條理清晰、事無巨細,甚至連所需賑災物資之具體數目都一一列在其上的這種堪稱奇葩的奏疏條陳,此前卻不曾得見。
這一回,也算是大開眼界了。
太子殿下一壁笑,一壁坐在案前翻閱條陳,陳珪便向太子殿下諫言,意欲用朝廷撥下的賑災銀兩向京中各大商號採買糧食藥材等物,並向太子殿下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
太子聞言深以為然。旋即命東宮小太監至六皇子府傳話兒。一時六皇子匆匆而至,三人又在外書房商議了能有五六頓飯的工夫。眼見事無巨細再無不妥,這才一同去了大明宮,請聖人的示下。
聖人心繫百姓,又深知奸商誤國的可恨之處,聞聽此言甚為務實,又豈有不應之理。旋即看了陳珪獻上的條陳,也覺新奇,少不得留下細看。又命太子與六皇子、陳珪一同處理此事。
這樣既能賺錢又能在皇帝跟前露臉兒的巧宗兒,陳珪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思,便向太子殿下和六皇子舉薦了裕泰商行。
太子門下鹽商巨賈無數,自然也有心思以此獎賞些人。只是陳珪為他心腹,況且這法子又是陳珪想出來的,太子殿下也樂意給陳珪一個體面,遂欣然笑應。倒是六皇子孤家寡人的,也不識得甚麼商行商號,並不以為意。
一時眾人商議妥當各自散了。陳珪臣晚又至裕泰商行尋胡志遠。怎奈茲事體大,胡志遠身為裕泰商行少東家,尚且不敢獨斷專行,遂又尋了老父親——便是裕泰商行的老東家胡桂雍當面。
胡桂雍少年家貧,從一介小小學徒白手起家,創下如今家業,其心性堅毅手段圓滑目光敏銳尚在眾人之上。聞聽陳珪此言,登時覺察出了其中妙處。不但滿口應了陳珪的話,更開口提議,將一應藥材糧食等皆以比市價低三成的嫁給賣給朝廷,除此之外,又捐銀十萬兩,資助朝廷賑災。
陳珪聞言大喜,不免代朝廷代太子謝過胡老先生深明大義。當晚又在裕泰商行同胡家父子吃過了一席酒,方才盡興而散。
陳珪走後,胡志遠且對父親的決定表示不解。直問何不直接將藥材糧食捐給朝廷,反而半賣半捐的廢了二遍事?
胡桂雍未曾解釋,只美滋滋的飲過燙好的惠泉酒,但笑不語。
目今且說兩江地區受災嚴重,六皇子與陳珪一行人身負欽差重任不日南下。因所帶物資甚多,為免沿途有盜匪橫行,劫擄賑災物資,永嘉帝遂派遣三千錦衣軍沿途護送。
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自陳珪走後,陳家老幼日日夜夜為陳珪懸心,端得吃不好睡不穩。旁人猶可,陳老太爺陳老太太年事已高,陳氏又懷有身孕,都是經不住折騰熬煎的。
眼見陳氏日日懸心,人都變得消瘦了。三姐兒無法,只得向眾人提議道:「咱們日日在家擔驚受怕,終久無用。要是叫舅舅知道了,反而心疼自咎。既這麼著,莫如叫府中的女眷丫鬟閒來無事做些禦寒保暖的冬衣棉被——也不必衣料華貴繡工精湛的,只耐用即可。屆時裕泰商行的商隊南下時,便央了他們一同送過去。既是全了咱們體恤災民的一份心意,也能打發晨光,免得大家整日裡胡思亂想。」
三姐兒這主意倒好,陳家女眷們不獨自己這麼做了,馮氏轉頭還告訴了娘家並與陳家相熟的世交舊友。陳氏回家,也命家中姑娘姨娘丫鬟婆子等剪裁衣裳,尤老安人見狀,又將此事告訴了與尤家相好的人家兒。
其家各有姻親,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京中泰半官宦人家之女眷皆聞知此事,並競相效仿,有捐錢的,有捐物的,最後都輾轉送到了兩江受災之地。受災百姓得知此乃京中貴人女眷捐獻之物,皆感恩戴德。當地言官御史聞聽此事,或是真心求善,或是意欲以此事討好聖人和太子
64.第六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