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對漢魏雙方而,杜水源頭谷地的戰事並沒有影響大局。
因為此戰雙方傷亡的士卒都不多。
勝了一陣的漢傷亡三千餘,無有俘虜,除了搜刮戰場得了不少甲冑與兵械,以及繳獲魏軍潰敗時丟下的輜重糧秣外,並沒有重創魏軍。
而作為敗方的魏軍,則是將率周當戰死、傷亡六千有餘與丟棄了輜重糧秣。
對比於先前的戰績,魏國還是可以承受的。
就是烏桓突騎不能再戰了。
有了拋棄主將的過往,亦讓他們失去了天子曹叡與司馬懿的信任。
這種影響太惡劣了。
若不是因為他們在先前的戰事中立下了許多戰功,且那時戰況確實已然大敗等因素,魏國說不定就軍法處事!
故而,當司馬懿得悉戰事始末後,便上稟曹叡,將他們盡數遣歸幽冀故里休整。
待他們歇緩數年征伐的艱辛、軍紀嚴明後,再酌情錄用。
與他們同時離開雍涼的還有牽弘。
不出鄭璞所料,曹叡得悉牽弘被漢軍以其父牽招與昭烈帝舊日情誼獲釋後,當即便將牽弘轉去了幽州戍守邊地,免得留在雍涼成為昭示漢軍仁義的「馬骨」。
而王頎部則是扼守漆縣,孫禮部歸來長安城休整,且順勢接手長安的守備職責。
此舉,可讓司馬懿將原先守備長安的兵馬調來汧水河谷。
與漢軍決戰嘛~
自然要集中所有可調動的、可堪戰的兵馬。
就連原本從漆縣沿著涇水河谷西去的王生部,都折道南下汧水了。
秦朗部亦不再北上。
而是從雍縣跨過了汧水,徐徐南下汧渭之會。
蓋因他北上的戰略目的已然不復。
先前,司馬懿令他北上,乃是意在逼迫漢軍主力分兵北上,讓雙方戰事不在漢軍占據汧水河谷地利優勢的地方爆發。如若漢軍不分兵,則是假戲真做,會合孫禮、牽弘與周當以及王頎等部,西去奪回高平城。
但如今兩種可能都不可能實現了。
不僅是漢軍沒有遣兵馬北上,且還隨著孫禮等部的敗歸、鄭璞部入陽城扼守,令秦朗部不復西去席捲之勢。
是故,司馬懿唯有退而求其次。
讓秦朗部渡過汧水後南下,從北面進攻漢軍,而他自身則是督領大軍從東側進攻。
如此,多多少少都能抵消一些漢軍的地利因素。
只是面對高壘深溝、固營堅守不出的漢軍,他們的進攻同樣很不順利。
漢軍的營寨同樣是分為北、東兩座,互為犄角。
魏延在東側的汧水河谷而守,丞相則是坐鎮北側營寨。
司馬懿先是做書信邀戰,後以輕兵挑之,丞相皆不應戰;後改為起土山高台拋射,從長安拉來拋石車與井闌掩護著強攻,同樣在漢軍的床弩之下鎩羽而歸。
素以用兵剛猛的魏延,倒是有一次開了營寨門。
那時,司馬懿下令士卒們拓寬浮橋,企圖以山石木頭與推土將汧水填平一段,將漢軍扼水岸而守的地利抵消,而魏延便帶著三千士卒而出,對那些輜兵衝殺了一陣,但趕在司馬懿驅精銳而進時退了回來。
不可避免,魏軍不會放棄追殺、趁亂奪取營寨門
突入的機會。
然而,待他們洶湧而來、還未靠近營寨門時,架在矮垣上的元戎弩便萬箭齊發,將膽敢靠近的魏軍射殺了一大片。
原來魏延的出營,是故意誘他們來伏殺的......
好吧,左右才死傷了五六百士卒而已。
司馬懿並不氣餒,乃調來許多強弩兵在側戒備,在魏延部沒有再出來的情況下,以木石為基、以木板橫連,將一段汧水河谷變成了坦途。
可承受攻城車與雲梯的重量、徑直推著過去的那種。
亦然,絞肉機般的攻堅之戰隨之開始。
嚴苛的軍法、豐厚的賞賜許諾,不進則斬的督戰隊,令所有魏國士卒皆變得死不旋踵,亦猶如飛蛾撲火。汧渭之會的每一日,都是廝殺聲與哀鳴在風中激盪;濃重
第534章、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