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詩相 > 第三十七章《洛陽》

第三十七章《洛陽》

    洛陽,位於今日的河南省西部的地級市,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遙遠的堯舜時代到隋唐時期,洛陽多次曾成為京師以及陪都,有一千多年的建都史,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中國四大古都。洛陽城位於落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故名洛陽,國內留陽之名的城市,一部分是以此規律命名,如位於東三省的瀋陽和遼陽等,另有一部分是山之南為「陽」而取得名,如位於貴山之南而得名的貴州省城貴陽和處南嶽衡山之南的衡陽,雙陽之城最為典型則是秦代都城咸陽(今陝西咸陽),它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而得名,此處「咸」是全或都的意思,而非菜像鹽的味道。作為古都之一,相比其他古都而言,洛陽的京城表現不盡如人意,在古典中國時期,它是建都最早、朝代多而且歷史長的都城,不過真正建都長期穩定的朝代只有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一朝,其他王朝建都洛陽多是臨時性或者割據政權時的都城,時光荏苒至當代,它僅是中原省份的中型城市,或許很多非河南的國人,未必知曉曾經是一線大城市的洛陽,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歷史底蘊尚存。

    洛陽最為光輝的歷史時刻無疑是隋唐及北宋時期,隋明帝發動百萬軍民營建洛陽,因位於正式都城西安之東而命名東都,唐代沿用了這個稱謂,到北宋時期,因位於宋代京城汴京之西,而命名西京。隋明帝大力開鑿的大運河,其走向是杭州至洛陽,再從洛陽至北京,也即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京杭大運河前身,隋明帝本身經常不在京城辦公,反而喜歡去各地考察,喜歡在洛陽指點江山實施他的宏圖偉略。在唐代,洛陽與長安(今西安)遙相呼應,長安為正式都城,而洛陽為東都,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為神都,因此武則天的古裝影視劇常見「神都」的蹤跡,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長期居洛陽管理國家。在宋代,朝廷設「國子監」於此,故而成為文人學士講學的好去處,是繼京城汴梁之外最受士大夫歡迎的城市,著名史學大家司馬光因反對熙寧變法而退隱居住此,並完成了歷史巨作《資治通鑑》,北宋諸多文人名流居於此著書講學等。趙宋以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分化,經濟中心往南移到江南,政治中心則遷到延續至今日的北京,而洛陽自南宋開始便不再擁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洛陽作為首都及陪都期間,地位猶如今日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洛陽的命途步入西安的後塵,西安的地位自唐代滅亡後開始衰落,洛陽的地位則是自趙宋被迫遷到江南時開始沒落,而且沒落的更為厲害,西安至今是國內大城市,大西北的門戶中心城市,而洛陽淪為河南省內的地級城市,不再享有盛名的三線城市。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城市,今人尚能感受它的文化底蘊,古文化遺址方面,有東漢和魏晉時期的洛陽城遺址和隋唐時期的遺蹟,今日已開發成為星級旅遊區;在藝術層面,有聞名藝術界的龍門石窟,可與敦煌石窟相媲美的藝術瑰寶;在宗教層面,有被譽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在文學方面,有漢魏文章半洛陽的說法。劉漢和曹魏時期,大批文人墨客在洛陽發表文章,其中名為《三都賦》的文章在洛陽城竟相傳寫,引起紙價瘋狂上漲,後來衍生出成語洛陽紙貴,形容作品有價值,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作為李唐時代的一線大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自會吸引到全國各地的商賈豪強和文人雅士的爭相湧入,很多著名的詩人在此定居生活和工作學習,長居洛陽的大詩人有如白居易和劉禹錫這對晚年至交,長期一唱一和創作詩句。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唐代留有名篇佳作的詩人們,幾乎都在洛陽留下過足跡及筆墨,甚至很多詩人的故鄉,王灣名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昌齡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杜甫「便下襄陽向洛陽」、韋莊「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等句,足以表明很多詩人視洛陽為故土對待。在詩詞輝煌發展的唐代,作為僅次於京城長安的東都洛陽,無疑是政治副中心,自然成為全國坐商行賈的趨之若鶩之所,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喜歡雲遊四方和覽勝山河的詩仙李白,曾經客居洛陽,為自己的前途命運奔波,因偶然聽到遠處飄揚的笛聲,頓生思念家鄉的情緒,為此創作出一首有關洛陽城的七言絕句《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是李白少見的溫情詩,大部分所知的李白,怎一個誇張了得,看到黃河澎湃的流水,謂之黃河之水天上來,見識過廬山瀑布的遊客,想必會開玩笑戲稱李白就是個大忽悠,那麼一點點瀑布寫成「飛流直下三千尺」,寫憂愁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年輕時,辭根散入他鄉工作學習,幾乎對故鄉無思念的概念,人至中年,思念故鄉的觸感則逐步萌芽發展,想必客居洛陽時的李白亦是如此,因此在偶然時聽到悠揚的笛聲,促使思鄉情緒如泉涌噴出,才寫出讓長期客居他鄉的遊子產生共鳴的詩句「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的家鄉是個謎,有考證說李白的故鄉是偏遠的中亞地區,今日不屬於中國的地方,一般傾向認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經歷是在四川,二十多歲的李白離開故鄉開始全國各地遊歷,最大的人生目標當屬到長安城謀得仕途,到東都洛陽,定是想結交達官貴人,以求得到仕途的入場券。

    此詩題作「春夜洛城聞笛」,即在春天夜裡的洛陽城聞到笛聲有感而發,從詩題就表明此詩作於何時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個字的詩題就已經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隱晦的詩題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聽到幾縷斷斷續續的笛聲,想必是深夜時刻,輾轉反側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起到烘染笛聲的作用,沿用了他一貫誇張的藝術寫作手法,說聽到的笛聲隨春風飄滿洛陽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描寫自己在夜裡聽到折柳送別的樂曲,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代表著離愁別緒,聽到這樣的曲目,自是引發尾句所言的「起故園情」,不過詩人並非直接描寫自己起故園情,而是採用「何人不起故園情」的疑問句式,哪個遊子能不被這笛聲引發思念故鄉的情感呢,突出表達這是人的共同情感。這首七言絕句,寫作技巧上仍沿用他的主觀傾向,人隨著年齡增長和在外遊歷的時長增加,會加深對故鄉的思念,中國人素有生於斯、長於斯並且歸於斯的故土概念,李白這首詩通過描寫聞笛觸發熱愛故鄉的溫馨情感,促使長年在外的遊子產生共鳴,是這首詩可圈可點之處。

    升官喜貶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貶官的消息後,李白寫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首詩是贈予好友王昌齡的,意思我把憂愁的心緒寄託於明月,伴隨著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時王昌齡因小



  
小滿老豆推薦:  
隨機推薦:  全民小鎮之辣主麻仆  逆天邪神  神話版三國  魔門敗類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詩相"
360搜"詩相"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