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的問題先說到這兒,反過頭來,再說說朱元璋。作為開創了大明朝的朱元璋,出身於草根,所以對國家的理解有著跟以往歷朝歷代皇帝不同的見解。
首先要肯定一點,朱元璋即便當了皇帝,也沒忘本。這一點可以從他當了皇帝,不論是對自己還對各級官員的刻薄體現出來。當初還是草根的時候,朱元璋就飽受貪官酷吏之苦,所以老朱最恨的就是貪官酷吏。所以掰著腳趾頭算定了各級官員的工資,又大興秘密〖警〗察,貪墨些許的銀子就得扒皮。
再加上朱元璋是個執著的理想主義者,希望建立一個「富者與貧者協力互助的和諧社會,這一點尤為恐怖,因為兩廂疊加的結果,那就是老朱完全不顧實際地制訂了大明朝律法與各種制度。
在財政方面,朱元璋多次強調不得聚財。老朱多次跟大臣討論生息之道,大臣認為關鍵在於寬仁,老朱卻認為「不施實惠而概寬仁,無增益耳,。什麼叫施實惠?老朱自己概括了:卓民之財而息民之力,節用、省役、明教化、禁貪暴。洪武十九年,更是重申「毋以聚斂以傷國體」更是將聚財提高到了傷國體的高度。
為了建立朱元璋心中的烏托邦,老朱執政期間為大明朝定下了以下的基調。
頭一個,便是稅額定額化。老朱派了大臣四下查探,丈量天下土地,最後將各司的稅額固定。後來乾脆又在自家門口立個塊石碑上書「天下稅糧課程一歲收用之數,。那意思就是從今往後,甭管發生什麼變故,我們老朱家就收這個數的稅。多了不要,少了再議。
那石碑就跟那兒擺著,老朱後面的子孫想要加稅那是難上加難。
再加上優待士大夫之策,終明一朝其賦稅也沒有後來的滿清多。所以用稅收額度里衡量明、清兩代的發達程度,甚至推倒出所謂的「盛世」簡直就是狗屁不通。
老朱的本意是好的,可實際效果怎麼樣呢?事實上,老百姓身上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是加劇了。
官紳不納稅,明朝還不重視商業,於是乎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自耕農身上。趕上天災**的,自耕農破產,土地被地主兼併。如此一來,雖然明朝人口在逐漸的增加,可賦稅的對象卻沒有顯著的增加。
二一個,賦役母體化,既人口等級固定化。軍戶就是軍戶,匠戶就是匠戶子子孫孫別想脫籍。這弊端大傢伙都清楚,就不贅述了。
最後,為了保護自己做出的努力成果不被後世子孫敗掉,老朱還專門立法。祖訓在那兒擺著,稅賦定額還寫入了大明律,和平年代也就罷了,到了戰亂的時候……,………哎,可憐的崇禎,這位勤勉的笨蛋完全是被老祖宗給玩兒死的。
以上三條疊加在一起,不難看出朱元璋的財政政策便是原額主義財政體制。這種體制的缺陷實在太明顯了,朱元璋費勁地想要將稅賦定額化,為此甚至不惜殺人,而且還殺了很多。可他沒有想過,收入定額了,那支出怎麼辦?
不說別的,土地兼併,宗室呈幾何基數的繁衍單單是這兩條就能要了大明朝的命。且不說土地兼併,單單說說這宗室。
宗室的傣祿都有定額親王一萬石,一直到奉國中尉的一百石。
朱元璋定了規矩,撤手西去,等到了英宗時期。可憐的英宗剛一登基下頭的宗室就頻頻上書「食用不敷「日用不敷,。到了這一時期「名雖宗室苦甚窮民,者屢見不鮮「數日之中不曾一食,者有之「年逾三十而不曾婚配,者有之「舉lu十年不得殯葬,者有之。
有窮急了眼的宗室,乾脆攛掇在一起,開始搶劫士紳大戶。可朝廷的負擔不但沒有減輕,反倒越來越重。那這賦稅都哪兒去了?
〖答〗案是都在各地藩王那兒呢。
朱元璋定下藩王一萬石的傣祿,可實際上遠不止這些。新皇等級,總要善待一下自家兄弟叔伯吧?加一萬石!凡此種種,疊加之下,到了英宗時期藩王十幾萬石的傣祿屢見不鮮。這也就罷了,那藩王還占據著大量的土地,盤錄鄉里。凡此種種,導致宗室傣祿的兩極化。
嘉靖年間,御史林潤上書:「故天下財賦歲供京城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
好傢夥,這還僅僅是王府的祿米,就超過京城開支的一倍了。再加上將軍、儀賓之類的,這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