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冊中夾著的信件無意中掉落,韓仲麟連忙打開來,只見兩頁紙上寫著:「有緣人,汝觀信之時,吾或已老矣。老夫三十年前誤入此谷,見此谷風景奇秀,流雲高飛,故命此谷為飛雲谷。吾四十有二成武道宗師之境,後於谷中苦修十年入先天之境,再兩年達先天之巔峰,但而後苦思三年卻不得練氣之法門,遂出谷以踏仙緣。留《伏神法》、《飛雲法》、《養元經》三冊,皆吾境界之感悟。汝出谷之時,需將三冊之法留與此地,以待後人...」
最後信上署名「上元道人」。
韓仲麟手中剛拿的正是三冊之一《伏神法》,拿起其他兩冊一看正是《飛雲法》和《養元經》。
《伏神法》記錄的是修心靜神的法門,《飛雲法》則是武道功法,《養元經》多記錄的是經脈養元之法。
武道修煉過程分力境、骨境、技境、化境、宗師境,這是韓仲麟從師李雲山所知道的武道境界劃分。
力境,武者通過負重等方法增加體力,這是最初級境界。
骨境,一般武者的氣血要比普通人的足,就是通過打熬筋骨,使筋脈拓寬,骨架變大,則力壯氣足。所以武者常把力境與骨境放到一起修煉,打磨基礎,因為這兩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比如小孩子從小練武,隨著年齡的增大,力氣與筋骨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間,這就需要練,挖掘潛力,把身體修煉到極致,直到巔峰。
技境,在把身體本身修煉到極致之後,需要提高就是技能方面的修煉了,這就需要找相應的功法,如拳術、劍術、刀法等,身體配合功法,才能把戰力發揮到極致。
化境,則是技境的升華,駕輕就熟,不限於招式,能將技巧運用到極致。
關於宗師之境,韓仲麟也是聽說,宗師境到底是怎麼樣一種境界就不得而知了,整個烏國都多少年沒出宗師境武道高手了。
化境到宗師境是一道難坎,多少人困在化境直至老去而不得其法門所在。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突破宗師境的人太少了,化境武者無經驗可循,全憑自悟,求那一線機緣,突破的機會確實是渺茫無比。
按照上元道人《飛雲法》和《養元經》中所述,化境已經是技藝的巔峰,宗師境就是打破自身的限制,疏通全身十二正經脈絡。當全身的奇經八脈也貫通之後,感悟天地,如能將自身融入天地之中,便踏入了先天之境,身體可吸收天地元氣為己用,可以拓寬經脈,也可外放周身三寸之外傷人。
化境突破宗師之境的方法就是打通全身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條經脈方可。
韓仲麟踏入化境已有一段時日,但對於宗師之境確是一無所知,更別說如何突破了,這次奇遇不得不說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福」了。
日薄西山,韓仲麟終於看完法門三冊,心裡對這位上元道人更加欽佩了。
上元道人確實是武道奇才,三十歲進入化境,四十二歲達宗師境,五十二歲臻先天之境,全靠自身感悟。所創三冊法門也頗為獨特,《伏神法》主修心,武者多主修身,書中常言「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說的就是武者多以暴力處事,依仗武力干傷天害理之事,這種人心中多有「魔」。《伏神法》講為人處事之理,先正心神,後伏心攝神,真正做到收發由心,不拘於外物。
《飛雲法》是上元道人踏入先天之境後,將之前種種所學融合之後創出《排雲掌》、《流雲劍》、《飛雲步》分別為掌法、劍法、身法,統稱《飛雲法》,玄奧非凡。《排雲掌》含「雲無常」之義,招式飄忽不定,難以捉摸,且威力奇大。《流雲劍》取「流雲」之義,如行雲流水,招式連環,綿延不絕。《飛雲步》則以速度擅長,制敵與毫釐之間,步法詭異。
《養元經》闡述的則是人體主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周身穴位。」養元「則以經脈之法,修復體內暗疾,固本培元。武者在力境、骨境多會對身體內部造成沉疴暗疾,不及時修復,對身體的損害會越來越大,恰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對三冊法門熟悉之後,韓仲麟決定先修煉《伏神法》。「神」為身之本,「神」到則心到,「神」強則「氣」強,這也是為什麼上元道人為什麼要把《伏神法》放到三冊之首的深意所在。
伏神法,分為五個境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