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輝的這個新年郵件,在天朝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股市一片火紅,公司蒸蒸日上的情況下,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但是,許多年後,很多人再次翻出江輝的這個新年郵件,2007年初,那是離經融危機非常近的一個時間點。
而從江輝的郵件中,卻是已經可以感受出一種淡淡得擔憂,這種擔憂,再經融危機之後,會讓大家更加的相信江輝的眼光。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除夕之後,第二天自然就是正月初一了。
隋代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一大早,江父就起床了。
開門炮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大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感覺。
由於初一早上要求吃素,江輝起床後咬了個蘋果,洗漱完畢之後就跟江萍去拜年了。
天朝的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江輝所在的小山村,自然是沒有那麼複雜的。
由於整個村的人都是姓江,往前五百年都是一家人,所以整個村有許多人之間都是沾親帶故的。
拜年也自然不可能搞得那麼複雜。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的熟人,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只需要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萬事如意」,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這樣走馬觀花的折騰了兩三個小時,才算是把拜年給對付過去。
從村頭掃到村尾,等到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中午吃飯的時間了。
下午和白雪、何玲煲電話,一整天很快就過去了。
初二就是去外婆家拜年,考慮到這次回家過年,也不可能在家待太久,初三的時候江輝還專門抽空去拜訪了一下高三的班主任饒老師。
饒老師時少數改在武縣一中堅守的高水平教師,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
畢業於嶺南師範大學化學系的饒老師,算得上那個時候得高材生了。
那個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嚴格講,是沒有擇業這回事的,當時畢業還是統一分配,分你去哪裡就是哪裡,無論是哪座城市,沒有多少還價的餘地。
當年畢業時流行一個順口溜:「我是一塊磚,東南西北任米搬,放在大廈不驕傲,擱在茅廁不悲觀。」
儘管不可能真的不驕傲和悲觀,但實際上就是那麼回事,個人的選擇餘地,實在很小。
而饒老師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回到了武縣一中,一待就是二十年。
在別的優秀老師,不斷的被市一中自己五羊等地的高中挖走的時候,饒老師還能待在武縣一中,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饒老師,新年快樂」,江輝拎著一些禮物敲響了饒老師的家門。
在高三的時候,江輝就去過很多次饒老師家裡,這次提前打了個電話確認他在家之後,就直接登門了。
「江輝來啦,你提那麼多東西幹什麼呀」。
開門的是饒老師,雖然四十多一些,對於男人來說還不算太老。畢竟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44歲以下都算是青年呢。
不過,時間終究會帶走臉上的膠原蛋白!
再次見到饒老師,明顯比幾年前顯得蒼老了一些。
「老師,好久沒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