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夜,建康城中一改白天的喧囂,變得格外寂靜,但位於烏衣巷中的丞相府里卻燈火通明,來來往往的人也川流不息。
丞相司直溫嶠、丞相長史賀隰是丞相府最重要的兩個屬官,也是丞相的左膀右臂。此次調查由他們兩個人全權負責,從王導下過命令之後,溫嶠、賀隰二人便沒有閒著,開始一級一級的往下查,凡是牽扯到這件事情的相關人等全部被帶到丞相府問話,由溫嶠、賀隰二人分別問詢,經過一番地毯式的調查,最終溫嶠、賀隰二人將嫌疑鎖定在了負責傳旨的黃門侍郎焦旭身上。
眼看這件事查的就要有眉目了,可是下屬們卻報告給了溫嶠和賀隰一個壞消息,負責傳旨的黃門侍郎焦旭早在十天前意外墜河溺水而死。隨後,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傳來,跟隨焦旭一起去傳旨的六個隨從也都在近期意外死亡。
線索到了這裡就一下子全部斷了,這讓溫嶠、賀隰等人無不是一陣頭疼,他們忙活了整整幾個時辰,結果到頭來卻一無所獲,死無對證,就是想查也查不出什麼來。
丞相府第一進院落的右邊偏廳里,丞相司直溫嶠坐在那裡重重的嘆了一口氣,對坐在對面的丞相長史賀隰說道:「賀兄,如今線索全部斷了,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丞相長史賀隰三十七八歲年紀,圓臉,濃眉,大眼,下頜上掛著一部長須,他聽溫嶠問話,便道:「這件事做的可謂是滴水不漏啊,看來是有人故意不想讓我們查下去。從對廷尉、揚州刺史以及丹陽尹、建康令等人的問詢結果來看,他們也並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尤其是建康令,轄下短短的幾天一連意外死了七個人,他居然沒有看出其中的聯繫,還真的就當作意外死亡處理了,這樣的昏官居然能做到建康令,真不知道是怎麼升上來的。泰真賢弟,如今線索已經斷了,就算想查也查不出來了,一切都死無對證了,還能怎麼查?要不要現在就將事情的結果告訴給丞相大人?」
溫嶠,字泰真,西晉司徒溫羨的侄子,可謂是出身名門。溫嶠十七歲就已經出仕了,從司隸都官從事一直做到潞縣縣令,在當潞縣縣令時,因治理地方有方,被當時的并州刺史劉琨看中,讓溫嶠做了自己的參軍,因其才能顯著,逐漸成為了劉琨的心腹。晉愍帝繼位後任命劉琨為大將軍、司空並都督并州諸軍事,賜假節,溫嶠又成為了大將軍府的參軍以及司空府的長史,深得劉琨信賴。
後來,劉琨因為不敵石勒的軍隊,被打敗,帶著殘餘部隊逃亡幽州,跟當時的幽州刺史、遼西鮮卑左賢王、假撫軍大將軍段匹磾結為異姓兄弟。隨後,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之後,劉琨便派遣溫嶠到建康拜見琅琊王司馬睿,並且向其勸進。
溫嶠到達建康,在朝堂上慷慨陳詞,勸說琅琊王司馬睿稱帝,滿朝為之矚目,司馬睿更是對溫嶠十分器重。當時,東晉尚未建立,制度尚不完善,溫嶠為此深為憂慮,直到溫嶠和王導一番交談之後,才放下了心中的擔子,並稱王導是司馬睿身邊的管仲。
司馬睿稱帝之後,加封溫嶠為散騎常侍,溫嶠心中惦記劉琨,便以喪母為由不肯接受官職,並且要求北歸。
丞相王導看出了溫嶠的心事,親自造訪溫嶠,與其促膝暢談了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希望溫嶠能夠留下來共同協助司馬睿,完成復國大業。
溫嶠被王導的一番誠懇所感動,於是便決定留了下來,而王導也當即向司馬睿建議,讓溫嶠做了自己丞相府的司直,成為了王導的左膀右臂。
溫嶠今年三十二歲,比丞相府長史賀隰要小六歲,這賀隰乃是賀循之子,屬於江南士族。
東晉建立之處,賀循便被司馬睿任命為太常,與紀瞻、閔鴻、顧榮、薛兼等四個人齊名,號稱江東五俊。不過,賀循已於去年去世,他去世之後,謝裒才擔任太常。
賀隰之所以能夠成為丞相府的長史,其實可以看作是丞相王導對江南士族的一種拉攏,東晉剛剛建立不久,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其中最大的矛盾衝突就是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北方士族看不起南方士族,南方士族也蔑視北方士族。
除此之外,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之間也存在矛盾,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之間也存在矛盾,這些矛盾衝突若有任何一個問題無法解決,很有可能就會動搖東晉的根基。
作為
134死無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