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莊建業拿出來的東西是王炸,但整個wd—80s渦扇發動機跟真龍max沒啥本質的區別,都是莊建業一張嘴跑火車跑出來的。
是的,至今騰飛集團內部就下一代戰鬥機的方向以及配屬下一代作戰飛機的動力總成的技術路線還存在很大爭議,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發展脈絡。
不過確定的產品沒有不等於沒有先期的研究投入,而先期投入的核心要素便是航空發動機。
沒辦法,通過十多年的航空產業發展經驗,騰飛集團上上下下得出一個共識,那就是航空器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動力的發展。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只要動力足,板兒磚都能飛上天。
正因為如此在國內各大航空科研院所,生產單位倡導生產一代,研究一代,預研一代的時候,騰飛集團並沒有盲目跟風,搞什麼新飛機,新布局;而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當中。
畢竟國內搞空氣動力學,風洞試驗和飛機結構布局的機構太多,多騰飛集團一家不多,少騰飛集團一家不少,可供給各類研究或預研飛機的動力卻幾乎沒有,瞧准這一點,莊建業的思路就簡單粗暴了,預研的型號多,能用的動力少,那騰飛集團想要生產新飛機就簡單多了,隨便從哪個研究單位購買個機型的全套設計和版權,然後把騰飛集團的航空發動機裝上去,一架新機型不就有了。
事實上真龍2技術驗證機就是這麼來的。
原始設計是位於京城的一架研究所花了四年時間設計的一款中型作戰飛機,參與空軍的競標時被刷下來,莊建業三年前應邀參觀該研究所時便對這款機型產生了興趣,當即便提出購買的意向。
反正都是作廢的東西,能賣出去當然最好,所以該研究所的領導不但答應的痛快,還附帶免費為騰飛集團將機型從中型改成輕型。
拿到設計圖紙的騰飛集團立刻運用本身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工藝水平,很快就把原型機生產出來,然後裝上騰飛集團優秀的動力總成,一架物美價廉的技術驗證機就這麼應運而生。
基於真龍2的模式,騰飛集團上下更堅定了先航空發動機,後機型的研發思路,恰在此時第二代核心機開始量產,騰飛集團的中等推力航空發動機得以落地。
於是便開始第三代核心機的研製,而這一次,騰飛集團瞄準的方向可就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鬧,而是將眼界放在真正的高端之上,實施所謂的彎道超車。
畢竟作為「無憾」計劃的核心,騰飛集團可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因此第三代核心機直接越過了原定的13兆瓦這個級別,直接提升到了17兆瓦。
從第二代的6兆瓦,躍升到第三代的17兆瓦,這裡面的難度跟兩者的跨度一樣,大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然而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一旦取得突破,獲得量產,那對國內的航空產業、船舶製造、電力系統、核電裝備乃至礦山機械都有著根本性的改變。
不說別的,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只要量產,就意味著下一代作戰飛機的動力取得了關鍵性突破,因為以這款核心機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小涵道比航空發動機的推重比將達到10.6;不加力推力為10噸;加力推力將達到14噸。
配合矢量噴管,完全滿足下一代作戰飛機的基本需求。
除了下一代作戰飛機,新一代的民用幹線客機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同樣離不開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因為它是推力為30噸到50噸的超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關鍵所在。
至於在造船領域,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的應用場景就更廣落了,海軍新一代主力驅逐艦的燃氣輪機就不用依賴國外技術了,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衍生出來的艦用燃氣輪機的功率輸出完全可以滿足排水量6000噸到44000噸之間所有大型水面艦艇的需求。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將是未來國內各項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型的關鍵產品。
同樣也是未來騰飛集團未來20年最為看重的利潤增長點。
是的,一旦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取得突破,騰飛集團就等於拿到一座金山。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