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輕輕咳嗽一聲,打破了這尷尬的沉默。
「甄邯大人所言極是。
金欽今日之言行,著實叫人失望。」
王莽聲音平靜而威嚴,「來人,將金欽交付廷議,討論如何處置。」
隨著王莽的一聲令下,金欽的命運便被牢牢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無人為他求情,更無人敢為他辯解。
很快,金欽便被詔獄傳喚,等待他的將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
最後按照大漢「刑不上大夫」的慣例,被詔獄傳喚的金欽選擇了自殺避辱。
而甄邯則因這次「實名舉報」有功,被王莽賜予了千戶的封邑。
名聲和地位在朝廷中更加穩固,成為了王莽推行儒家倫理的得力助手。
為了彰顯自己的寬容與大度,「對事不對人」
王莽命令金欽二伯父的孫子金湯繼承了都成侯的爵位。
這一舉動,在外人看來,或許是對金家的一種撫慰。
然而,金欽的死,將金家上下捲入了一片混亂與迷茫之中。
家族成員們個個心驚膽戰,不知所措,生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政治風暴席捲的目標。
當印綬突然降臨到金湯手中時,他並沒有像人們想像中那樣歡欣鼓舞,反而被一種深深的恐懼所籠罩。
他不敢回家,甚至不敢面對自己家人。
生怕一進門,就會被扣上「不明為人後之義」的罪名,從而遭受無妄之災。
與此同時,此案的另一關鍵人物金當卻奇蹟般地安然無恙。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謹慎與低調外,更重要是得益於他與王莽之間那層特殊的親戚關係。
金當的母親與王莽的姨媽是姐妹,所以金當與王莽是姨表兄弟。
在這層親密關係的庇護下,金當得以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倖免於難。
金欽的事件,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打在漢廷官員們的心頭。
他們深刻地意識到,在這個儒家倫理被高度推崇的時代,任何儀禮上的過失,都可能成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致命傷。
這種對儒家倫理的極端推崇與對權力的嚴密控制,也讓一部分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與恐懼。
而另一方面,矛盾的王莽殺掉親生兒子後,內心也經歷著難以言說的煎熬。
他堅定信奉儒家大義,個人的悲痛與哀傷只能深埋於心中,不能表露於外。
為了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王莽親自撰寫了八篇《誡子書》頒行天下。
命令各地的學官們將其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與《孝經》並駕齊驅。
隨後進一步宣布,任何能夠背誦這八篇《誡子書》的人,其名字都將被載入官簿,成為未來舉薦孝廉、選拔人才的優先考慮對象。
他不僅僅要繼續對「剩下兩個兒子」教誨,更要對整個天下、對儒家倫理進行更深刻詮釋。
這一舉措再次近一步地激發了人們對儒家倫理的學習熱情,使得王莽的政治理念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這種做法在後世皇帝中屢見不鮮,朱元璋、康熙、雍正等人都曾以類似的方式推廣自己的政治理念,但王莽無疑這一制度開創者。)
王莽以他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創造力,將孔子所倡導的「德位統一」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實踐。
隨著時間的推移,呂寬案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刑事性質,演變成了一場深入漢朝社會最基層的思想啟蒙運動。
王莽巧妙地將「為人後」這一儒家政治理想融入到國家公共事務的方方面面。
更將其推廣至家庭和私人領域,使得儒家倫理的尊崇之風在天下範圍內愈演愈烈。
然而,當這種源於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綱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