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明朝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轄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縣。
永樂十六年,交趾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與明軍爭持數年後,黎利採行「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斾東都」的策略,先控制越中、越北地區。
隨著戰爭進行,黎利軍漸漸取得優勢,在宣德元年崒洞之役、宣德二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戰事中重挫明軍,進占東關城……也就是後來的河內。
大明自三楊輔政,便決意對外實施收縮政策,目的是節省財力,休養生息,朝廷不顧多年下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承大明教化已深,幾不在雲南、貴州之下,同時還承擔了雲貴和廣西三省的糧食供應,強行自交趾撤離軍民官吏,廢布政使司衙門,並冊封黎利所立之傀儡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
黎利將明軍驅逐後,便對陳嵩不利,陳嵩暴斃。明宣德三年,黎利稱帝,是為後黎太祖,國號「大越」,後黎朝始創。
大明放棄交趾後,對南洋的影響力迅速減弱,外藩多不來朝貢。大明遠洋水師逐漸衰微,飄揚於印度洋數十年之久的大明旗幟,終成幻夢,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舊港宣慰司、西南各土司相繼叛亂,大明西南地區原本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迅速崩壞。
八十多年來,後黎朝歷代君主壓抑佛教及道教,重視理學,在教育和科舉制度上培養儒士任官,國力迅速上升,到後黎朝仁宗時,一度發生內亂,至聖宗繼位後黎朝國力達到巔峰,到聖宗後期,國力衰退,但其後後黎朝憲宗於弘治十年繼位,仍舊大致能保持朝局穩定。
此時正是後黎朝憲宗景統七年,但憲宗黎暉已病故,其次子黎誼繼位,是為後黎朝威穆帝。
如今當政的正是這位威穆帝。
以沈溪的了解,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殘暴不仁,沉溺酒色,對於不服從他的大臣和將領,一概誅戮,如後黎朝太皇太后和禮部尚書覃文禮、都御史阮光弼都被賜死,素有「鬼皇帝」之稱。
此時威穆帝尚未改元,趁著大明西南發生內亂,派出其信任有加的大臣莫築安進攻大明疆土,擄劫牲畜、人口和財貨,以期增強國力。
大明跟後黎朝的矛盾迅速激化,沈溪此番南下的目的,便是要將號稱擁有十萬大軍的交趾寇邊兵馬驅逐出境,而且沈溪準備一旦找准機會,便以迅雷之勢帶兵進入交趾,將之再次納入大明版圖。
……
……
雲柳的奏報很詳細,西南邊陲的情況沈溪已基本掌握,至於莫築安統率的交趾兵馬動向,不用太過詳細的情報沈溪也能知道個大概。
莫築安對大明境內地形地貌不熟悉,於是沿著官道四處劫掠,以至於南寧府城以南但凡有官道連接的地區,被交趾兵馬騷擾了個遍。
莫築安非常狡猾,知道自己兵馬不足,所以沒有攻下一個城池便占領一個,通常都是劫掠一番後馬上撤兵,等明軍自行接收。而交趾兵通常是做兩手準備,其一是找新目標打,其次便是殺個回馬槍再次奪城,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打擊大明朝廷的威望。
到後面,思明府、江州、太平府等地,大明官府的力量在這種拉鋸戰中幾乎消失殆盡,百姓流離失所,難民紛紛往南寧府城宣化和廣東廉州府欽州以及合浦縣城聚集。
莫築安的兵馬,已嚴重威脅到大明東南以及西南邊境安全。
以交趾犯邊兵馬對外號稱的數量來算,怎麼也得有二十萬,這讓大明地方官府畏畏縮縮不敢應戰。
這實在怪不得大明地方官窩囊,歷來只有那些沒身家沒本事的人,才會被發配到邊陲之地當官,原本是想無功無過幹個幾年,積累履歷,爭取能內調做個上等縣的知縣或知州,結果遇到戰爭,這些人心想與其白白送死,不如卸職歸田,本來就不被朝廷重用,自然也不會為朝廷效死,於是選擇棄官潛逃。
官員的氣骨多拿來糊弄人,人心畏死,真正不怕死的少之又少,地方官根本就沒膽量跟數倍於己的犯邊交趾兵馬纏鬥,沈溪領兵便深切地感受到大明文武官員的窩囊,他們只有在對那些手無寸鐵的順民時,才會表現出強橫的一面。
雲柳道:「……莫築安的兵馬,大概不到一萬,但其擁有